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四篇】

时间:2021-08-06 关于战争的作文 点击:

【www.shhhjz.cn--关于战争的作文】

促销拼音:TuīguǎNg push Tuī单词的意思是:用手向外或向前推一个物体来移动它:推车。推按摩。向下推。故意的利用机会达到目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

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篇1

  京剧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当前,以现代化、碎片化、快节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意义。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离不开传播,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现代传播媒介的融合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焕发生机的新平台,为全面激发京剧艺术的当代活力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契机。

  京剧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被视为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代表。但由于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京剧艺术与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与节奏逐渐呈分离趋势。当前,传统文化资源在融媒体传播时代的语境下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然而媒介融合的碎片化特征和颠覆性建构对于传统文化传播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平衡传统与现代、保留与创新的关系至关重要。

  1

  发展沿革: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京剧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者并举”等政策的指导下,以梅兰芳、程砚秋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对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进行了精心钻研,对纷繁的剧目进行了整理和改编,保留和继承了传统剧目中的精华。该时期涌现出《赵氏孤儿》《贵妃醉酒》《铡美案》《将相和》等一大批经过加工的传统戏,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

  第二阶段,八个“样板戏”中有五出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后又陆续出现《龙江颂》《磐石湾》《杜鹃山》《红云岗》等优秀剧目。在这一文艺作品匮乏的时代,每部“样板戏”都深受大众喜爱。

  第三阶段以抢救传统戏为主,老演员们纷纷加入排练、演出。声、光、电等现代舞台技术手段使京剧舞台呈现出了色彩斑斓的多种形式的融合。一些剧目不但在题材上、情节上出新,在舞台布景和音响效果上,更是花样翻新。

  2

  现实困境: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01京剧生存空间受挤压 

  “京剧形成至今的经历,恰恰可以作为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冷落以至没落的一个实例。”在后工业时代,大众娱乐方式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和细化。同时,京剧艺术的“慢”与大众生活节奏的“快”并不合拍,由于京剧自身具有的士大夫阶层审美和大众文化审美取向之间的矛盾,使得京剧在其后的发展中受到经济、政治、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刺激。因此,在艺术种类多样化、艺术传播大众化的双重冲击下,京剧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

  02 传统剧目内容陈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百花齐放”为繁荣文学艺术的重要方针,京剧艺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然而近年来,京剧艺术新作品的创作呈现出消沉迹象,虽然新作数量不少,但真正能打动观众的、传唱度高的唱腔却少之又少。当前,全国虽有数十家国家级、省级重点京剧院团,但很少有脍炙人口的优秀新作品出现,因此既不能抓住老听众的眼球,也不能吸引更多的新听众的关注,这种现状既放缓了京剧艺术推陈出新的脚步,又不利于扩大京剧艺术的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03 京剧传播形式单一 

  在融媒体时代,文艺作品的传播途径得到极大拓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机交互技术手段,各类自媒体平台,以及各种新兴的传播形式为文化艺术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当前5G时代的来临,又为文化艺术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然而,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京剧艺术传播依然以剧院演出、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形式为主。剧院现场演出所具有的传播距离短、时空限制性强以及成本较高等局限性影响了京剧艺术的推广;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观赏体验感不理想,且受众不具有剧目选择上的主动权。因此京剧艺术传播的方式、途径以及传播媒体的融合性亟待提高。

  3

  路径选择:融媒体时代京剧艺术发展对策

  1

  营造氛围,创造空间

  首先,应在全社会营造欣赏传统京剧艺术的良好氛围,为传统京剧剧目的传承创造空间。应尽快出台“互联网+传统戏曲”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传统戏曲文化互联网传播行为准则。

  其次,网信部门应积极建立戏曲行业数字化的长效机制,以数字化力推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再次,加强传统戏曲在网络音频视频平台的推广和传播,促进“互联网+传统戏曲”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最后,政府部门应支持对网络戏曲传播者的培训和引导,让广大互联网戏曲传播者掌握新媒体的技术,不断探索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新途径。

  2

  紧扣时代,推陈出新

  京剧传统剧目所传递的价值与思想内核与当今时代的脱节较为严重,难以在观众中间,尤其是年轻观众中引起共鸣。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因此,京剧创作应结合时代特征,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需求和视野期待,强调营造传播氛围、强化融媒体技术支撑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例如,在传统戏《乾元山》的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的神话京剧《哪吒》,难以符合现代年轻受众喜爱复杂、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国戏曲学院版的《哪吒》针对现代大众审美需求,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定位上都进行了新改编。为丰富哪吒的这一人物形象,导演特别加强了文戏的分量,在他欲用神箭降妖,又恐四方海水将会涌来淹没城池而使百姓遭殃时,导演设计了大段的唱词来表现哪吒左右为难的紧张心理,并为武打设计、唱腔设计方面提供了更多艺术元素施展的空间。《哪吒》赋予了传统《乾元山》以新的演出样式和风貌使其在舞台呈现和精神内涵上具有了创造性和现代感。

  3

  创意驱动,创新呈现

  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内容和技术双重迭代。京剧在传播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与5G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以及VR、CR、MR等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的技术的融合,力争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声音、灯光、舞美等感官上的最佳体验,以及剧情内容的沉浸式体验。传播模式的“泛终端”化让传统文化的公共空间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从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使长期以来京剧艺术传播距离短、时空限制性强等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大大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途径。

  注重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强化移动互联网的受众互动意识。2018年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出品的H5作品《敦煌数字供养人》,通过复古插画风格动画再现敦煌壁画的历史由来,视频结束部分随机生成敦煌壁画中一个文物画像,用户可点击文中“0.9元守护敦煌”的按钮为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项目进行捐款。

  这种融媒体产品打通了多种传播方式,有效结合了H5技术和相关文物保护工作。又如近年入驻抖音平台来的大量戏曲工作者,借助高科技手段再现各种文化素材,加强传统文化融媒体版本的制作,从而为京剧艺术的良性发展培育了全新的、年轻化的观众土壤。

  4

  总结

  京剧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隅,其传承与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时代为京剧文化传播带来巨大潜力。以融媒体技术为核心,通过营造氛围,创造空间,传承优秀传统剧目;紧扣时代,推陈出新,创作高质量新作品;创意驱动,创新呈现,强调受众互动意识等具体对策,形成传播合力,构建新的传播图景,进而增强中华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篇2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这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相关论述一脉相承。尤其是十九大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表述。这三个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面对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领域。

  革命文化是这三个文化形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形成的文化形态,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结束封建社会之后,由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解放、国家新生时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中国社会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推进过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不断得到建构,红色文化即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接续与叠加。作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民族的百年实践为基础,成为中华文明不能忽略且将不断延续的一段历史文化。因此,在红色革命文化洗礼下的艺术表达,一直就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并且以革命文化的“红色”贯穿于文艺创作的百年发展。

  中国戏曲这个有着近千年文化命脉的民族艺术形式,长期被中国多个民族的群众喜闻乐见。在革命文化基础上彰显出来的红色主题,更广泛渗透于百余年来的戏曲现代题材中,构成了中国戏曲在追寻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底色。中国戏曲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在表演艺术领域中,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创造而形成的民族经典艺术形式,其经典性来自于在漫长历史中的文化淘汰与文化重构,因此,经典的戏曲文学往往与经典的戏曲形态并不能相偕而存,许多戏曲形态如南戏、北剧、明代弋阳诸腔、明清宫廷大戏等,大多在时代发展中并未保持其在特定历史中的“经典性”,而只留下戏曲文学经典,供后人揣测当日盛演舞台的艺术精彩。而在百年来的戏曲发展进程中,戏曲的“经典性”却在中国社会从“封建”转向“现代”的历史阶段,转变成了戏曲文化的自觉建设,在戏曲“改革”的自我革新中,从形式、内容、体制、机制甚至戏曲从业者自身等各方面得到时代蜕变,由此完成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经典呈现。举凡被视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戏曲内容,都以其饱满的经典个性,展示着兼容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品格。

  事实上,在中国戏曲经典性的确立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工作者在革命时期就很清晰地思索着传统戏曲的命运走向。如何在时代转型中依然保持旺盛而鲜活的“中国气派”?如何背负着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形成的庞大的艺术体系,而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要求?这是20世纪的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戏曲改良时期涌现出的陕西秦腔易俗社、上海京剧新舞台、四川川剧三庆会、广东粤剧志士班等,都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有了新的探索,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民族戏曲形式保持活态发展时,必然要与时代潮流相互依存。这当然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之际,即将戏曲艺术作为提高民众思想觉悟、推广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载体形式。

  ▲京剧《红军故事》片段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号)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中,从旧剧“改革”的角度来实现戏曲在思想观念、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戏曲从业者的主动蜕变,成为最为持久也最见成果的艺术实践。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用戏剧演出来宣传革命思想,如江西东河戏编演革命题材剧目,1931年上演《活捉张辉瓒》,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袖形象搬上舞台,1932年成立工农剧社,用明确的剧社宗旨来“发扬世界无产阶级的艺术”;抗日战争期间,在京剧、秦腔、眉户、秧歌等戏曲艺术基础上进行革新,赋予新编历史剧、现代戏新的时代内容,如1938年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推进演出秦腔《中国魂》《血泪仇》、眉户《十二把镰刀》等大量作品,鲜明地展示了旧剧形式承载新的革命内容后所焕发的艺术新风采。这些新的剧院团体、新的剧目作品、新的表现风格,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20世纪传统文化转型的时代要求时,为中国戏曲指出的新的努力方向。正如张庚先生《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所指出的:“现实主义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最大保证”,“只有普遍地发展这些地方戏,提高这些地方戏,才是真正地动员了广大的旧剧界,同时也才能深深地走入现实之中,真正能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真正地“创造中国民族的新戏剧”。应该说,革命文化对中国戏曲的主动进入,带来了对于戏曲遗产、戏曲创作的理性认知,也让“中国民族的新戏剧”贯通于戏曲传统的发展与时代的更新过程中。

       革命题材在戏曲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红色革命文化已成为中国戏曲众多剧种深入创作的题材,成为“现代戏”这一题材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革命文化所标举的“红色”立场,带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戏曲事业导向,藉由戏曲政策对于人、戏、制度的改革,成为深入理解中国戏曲传统观、历史观与文化观的艺术参照,其附着的时代观念影响到了传统剧目整理改编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观念。红色革命题材之于戏曲创作,不仅是一个时间范围内的题材创作,实际上紧密贴近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创作经验,是一个跨越多种创作题材的“边界”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贯彻的“三并举”政策所面对的题材领域中,革命题材首先是“现代戏”中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材类别,是中国在结束封建社会后进行现代转型中的现代生活内容;革命题材所涉及的故事、人物,基本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相关,具有强烈的历史政治特点,实际是现代历史范围内的戏曲协奏;革命题材所涉及的戏剧内容,大多与战争、谍战、博弈等情节相关,英雄、铁血、悲歌、壮举等都成为此类戏曲创作的重点内容和基本风格,这让红色革命题材自然地延续了中国戏曲传奇、演艺、史传的文化传统,形成极具现代生活内容的新传奇、新演艺、新史传。应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年中,革命题材、红色题材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成为中国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实践、实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媒介,成为中国人立足当下、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文化本位。

  红色革命题材以“革命”作为题材创作的狭义对象,以“红色”作为题材创作的广义对象,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中的重点内容。就红色革命题材的重要价值而言,一则提供了用思想引领艺术创作的戏曲发展路径;一则提供了独具时代性的叙事形态。前者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由类如“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实践所延续下来的以凸显思想旨趣为主的创作传统,强调将国家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贯彻于戏曲艺术的创作演出与传承发展中,强化戏曲艺术高台教化的职能。因此其既溯至中华文明原始所奠定的根本制度(如礼乐制度)、基本价值(儒家伦理)等,又与时俱进,将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融汇到源远流长的文化命脉中。红色革命思想作为冲击、改造中国传统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在近代以降百余年来深度影响、塑造着中国的形象。戏曲即在百余年“红色”的社会生活基础上,用艺术接纳着、表达着这种时代主体性的思想内容。后者是中国戏曲在多元一统的艺术体系中,根据戏曲艺术升潜更替的规律,面对不断新生的戏曲艺术形态,不断地从小到大、从粗到精的发展状貌,将艺术肌体的成长与时代观众的成长密切结合,让众多新生的戏曲艺术形态拥有了时代叙事能力,通过革命题材、红色题材的表达再现,回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时代生活、国家形象、人生百态。在中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大多数剧种在惯常的古典艺术体系基础上,都拥有了表达现代生活的艺术创作,包括以昆曲为代表的古老剧种都有过现代戏曲、革命题材的实践,甚至在特定的宗教祭祀戏剧如目连戏中都可以嫁接特定的革命题材内容,这正是革命文化影响下的戏曲文化实现体系扩容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那些原生于乡土的小型剧种,如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以及近代以来得以快速传播的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在极速发展提升的现代进程中,红色革命文化为这些剧种赋予了剧种新个性。因此,透过这两个视角下的文化价值,红色革命题材实际为中国戏曲提供了现代转型的契机。随着大量优秀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的产生,戏曲的“现代性”中包含的基于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所彪炳的时代人文内容,正愈发显现出来。

      戏曲革命题材对戏曲艺术体系的拓展和蜕变

  七十多年的红色题材创作带来了中国戏曲丰厚的艺术拓展,概述如下: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人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体验,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中超越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的文化形态。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上半叶带领中国人民结束百年民族之厄的革命实践,这段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人世代累积的集体记忆,并且融入了中国人对于摆脱苦难、寻求幸福的情感共鸣中。戏曲艺术最重传奇,最擅抒情,因此在人物关系的角度,从聚焦“革命”中特定的敌我、正反关系,特别是军事题材中的关系,扩展到革命的领导者、工农商学等基层个体群体关系,由此将革命文化中大至领袖、小到普通个体的诸多社会群体,作为红色题材戏曲的人物形象。在表现内容上,红色题材戏曲从特定的革命历史大事件扩展到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系列事件,举凡伴随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事件,如中国共产党建党、国共合作、南昌起义、转战井冈山、苏区建设、万里长征、延安生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等,或是其间的人物形象,或是里面的历史事件,都作为戏曲剧种聚焦的题材内容,产生过代表性的戏曲剧目。在题材类别上,红色题材戏曲从特定的革命时代中的题材个案扩展到传统文化中顺应历史潮流与现实建设时期符合发展规律的故事,其历史视野从新中国上溯到近代乃至古代,下延至当代乃至当下,用革命文化所符合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来追踪革命文化基因的生成、变化和发展。在风格追求上,红色题材戏曲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所秉持的现实主义的风格宗旨,扩展到多元化的革命红色风格,用丰富的艺术映像来呈现红色题材与变化着的时代和人民共相表里,全景展现革命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戏曲创作,对革命题材的风格走向做了成功拓展。例如评剧《母亲》回应的是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的文化记忆,作品通过一个基层母亲的失子之痛,展示着反法西斯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奉献牺牲,那种弥漫在整个舞台内外的恐惧、残酷,虽不见一个侵华日寇,却用人在其中的歌哭笑骂、生命抉择,展示了蕴含在人和群体身上的正义和人性。这就让红色革命主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精神的典型表达。

  △评剧《母亲》演出照

  (来源:“中国评剧院”微信号)

  红色革命文化的核心是“时代”和“政治”,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带领中华民族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映像,是中国人参与现代政治生活的文化记录。特别是红色革命文化将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30年间的历史、政治、文化作为最主要的内容,突出地展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艰苦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革命”所标识的政治理想,正成为红色题材戏曲在思想主题上的重点关切,红色题材戏曲由此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展示着特定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举凡涉笔革命题材的戏曲作品,由于契合了中国戏曲爱憎分明的道德表达、情感表达和观念表达,因此更容易在革命题材表达中,将符合时代走向的价值观予以充分表达,赋予作品浓郁的政治性品格。这也是革命题材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样板”精品而能被时代观众所接受的基础。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样板”化的艺术表达中,在革命历史的艺术审美中,作为主体的人对于革命理想的理解、觉醒、接受、践行得到进一步强化,甚至通过“革命”“红色”话语体系中对于社会不同群体的人性、情感、立场等的挖掘,进一步凸显了“革命”主题的升华,由此展示出社会个体或群体在思想、情感上的蜕变发展。这让红色题材戏曲的表现力更趋深入和丰富。例如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展示的核心情节是三边地区普通青年男女用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来维护个体爱情,是浓郁的红色革命题材,但是剧作中包裹主体情节的却是一架钢琴伴奏、一个现代合唱歌队对于这段历史的宣叙,两种时代观照中的生命故事,很好地在革命题材的表达中实现了对当下视角的凸显,鲜明地展示着当代回望革命历史时的情感与体验的沟通、对话。这种戏曲表达有效地用时代间离的落差,传达出了红色革命文化的力量和震撼,将古老的秦腔文化、传统审美与现代的思想解读、时尚审美,作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片段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展示血性、力量、正义、阳刚等审美趣味的文化形式。正如鲁迅先生所谓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红色革命题材所聚焦的主要人物形象,基本都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为国家独立、国家复兴作出贡献的“中国的脊梁”,他们参与的革命实践也从不同角度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寻求的各种成就,特别是围绕在革命题材中的牺牲、奉献等伟大的情怀,无一不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切相关。因此,洋溢在红色题材戏曲中的精神指标,让这些作品中的共产党人及其所团结的群体成为独具时代个性的民族国家形象,延续着革命题材而出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实题材领域,则更进一步展示着中国人致力于民族复兴所进行的“史诗般的实践”,形成“新史诗”的题材品质。因此,今天大量出现的抗疫题材、扶贫题材、新农村题材等看似与政策相对应,实际上都隐含着红色革命题材所标举的思想文化意蕴,甚至在当下的创作中,古装历史剧也会在其人物、情节走向中被赋予当代文化因素。虽然这样的创作很容易走向脸谱化、简单化甚至粗陋化,但同时要看到,这种贯通了历史与当下、古典与现代的创作思路,正来源于在戏曲艺术的体系内容中,已经具有了大量趋于成熟表达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正是因为契合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题材戏曲才能够以更加丰富的人性开掘和文化表达,对红色的、革命的主题给予更加饱满而热情的表达。将“人”作为红色题材戏曲创作中的核心要义,也保证了这一题材领域更能够符合戏曲艺术本体对于人的表现规律。即如前面所列《母亲》《王贵与李香香》,那个跳脱于现实生活中的“小仔儿”幽灵般的形象,那个在革命与爱情中被极度渲染的“井台会”“王贵撵羊”等情节,都以人性的深度开掘,将红色革命题材中属于“人”的价值的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透过这些藉由人的主体性所进行的自我表达,戏曲作品的“史诗”个性在题材所涉的革命话语背景下也自然地包含着人的诗情流露,从而接通了红色革命文化在戏曲艺术中最需要的“诗”性内容,成为红色革命题材接通民族文化历史的精神指标。

      红色革命题材的优秀实践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侧面的开掘,红色题材戏曲创作在百年党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众多优秀代表性的作品。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张曼君导演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家们在既往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对现代戏给予进一步的艺术提升,将红色题材戏曲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张曼君创作的革命题材作品中,“赣南采茶戏三部曲”《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以及正在创排的《一个人的长征》,全部聚焦基层社会的小人物,通过他们融入时代和革命的具体实践,展示在革命年代里普通人的牺牲,那种洋溢在其间的人生悲剧带来的正是个体在革命洪流中悲壮的生命表达。她创作的秦腔现代戏《李贞还乡》《母亲》《王贵与李香香》《红军故事》《生命》《革命家庭》等等,或聚焦革命领导者的情感世界,或讴歌革命军队的自我奉献,或寄寓革命理想的人性关怀,或直面革命工作中的人生转变,从不同的人生侧面、人生历程,深入挖掘生命个体面对民族命运与革命理想时的思想心路。张曼君在革命题材的舞台再现中,进一步通过个性化的舞台表达手段(新歌舞化、退一进二、“三民主义”等)凝练成更具当代审美价值的舞台艺术映像,让红色革命文化既融通于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观念,也融通于现代剧场艺术与革命文化,由此形成对革命文化发挥拓展作用的现代戏曲精品。这种实践既回应了戏曲最初参与到革命文化中的“中国气派”的预想,也回应了接受革命文化洗礼的戏曲在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达后所具备的更加灵动自由的艺术表达。特别是近代以来沉潜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民间戏曲形态——类似赣南采茶戏这样的戏曲剧种——通过红色革命题材的涉猎,以及现代戏题材的创作,进一步提升为更加体系化的剧种艺术体系,形成不断成长发展的戏剧个性。这也印证了前文所引张庚先生《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中的思想。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演出照

  (来源:“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微信号)

  红色题材戏曲在中国不同剧种、不同剧院团乃至不同艺术家群体中,始终保持着个性多样的创造路径。虽然在戏曲创作史上有过用“样板”来标定近乎一致的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的特殊实践,但纵观红色题材创作的整体成就,主题的共性化与艺术表达的多样化,让红色题材戏曲的创作拥有了极富表现力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虽然,在不少作品的创作中,能够看到革命主题出现单一化、人物形象单薄化、舞台表演模式化等弊病,但是众多优秀的戏曲创作者以其创造性的文化解读与舞台塑造,带给不同时代的观众新的文化认知和革命畅想。红色题材戏曲是中国戏曲丰富多彩的题材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表达革命文化的重要成果,对于完整而多元的中国戏曲艺术体系建构带来有效的推进。也正是基于舞台艺术创作的成功,红色题材戏曲的艺术批评也能够展示出更趋深刻的理论思辨,无论是从主题表达的丰富,还是舞台创造的多元,抑或是人性在革命题材中的深刻挖掘,都显示出理论与实际的契合,这对于建设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国话语体系,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篇3

  中国网娱乐讯2015年2月15日,由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宁夏女企业家协会、北京太和文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千百度传播机构、中国好京剧企业家联合会承办,商学院EMBA联盟、上海元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狄俄尼索斯酒业、U谷杂粮协办的中国好京剧项目研讨在位于梅兰芳大剧院一侧的太和文华食府隆重举行,来自政、商、学、艺等各界的百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京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好京剧项目的创新性以及如何推动和引领大众走进京剧,热爱京剧和支持京剧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于下午15时30分正式拉开帷幕,在一段以浓缩京剧艺术核心关键词唱、念、做、打、手、眼、身、步、精、气、神、韵、生旦、净、丑的开场视频表演之后,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总经理高俊涛先生、宁夏吴忠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北京太和文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滨女士分别代表活动主办方发表欢迎词。文化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林琳、戏曲研究所专家赵景勃、国家京剧院副院长陈樱分别致词,对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同时也希望中国好京剧项目能够为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在随后进行的主题演讲环节中,来自国家京剧院创研部的池浚副主任、国家工商联原副主席王治国、戏曲研究所专家张关正三位嘉宾围绕京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好京剧项目的商业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分别从各自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和剖析。

  国家京剧院创研部副主任池浚谈到,从世界的潮流来看,经济和科技是趋向全球化、一体化的,但政治和文化则趋向多极化、多元化,艺术的形式要多样化的发展,京剧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适应社会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必须符合艺术规律和市场规。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王治国在发言中指出,贯彻落实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是文艺工作者,京剧界朋友们的光荣任务,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各个方面,也包括我们企业界,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企业有了发展,有了比较丰厚的回报,应当接近京剧,热爱京剧,进而力所能及地支持京剧事业的发展

  戏曲研究所专家张关正指出,京剧要弘扬,已经是喊了多年的口号,我作为一个京剧人,感到弘扬无非三大内容:第一,人才,第二,剧目,第三,市场。所以,中国好京剧可能是借助于我们现在的效果不错的中国好声音这样的一些比较深入人心的,特别能吸引青年人的新的艺术形式,电视的一个栏目,我觉得要有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实践,目的不为别的,还是为了出更多的好人才,有了人才才有好戏,有人才,有好戏,才有更多的观众,才有我们的市场,才能把京剧的弘扬由口号变为现实,实现我们中国梦!

  在接下来的围炉论道环节中,国家京剧院原院长苏移、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刘秀荣、中国戏剧家协会专家崔伟、中国京剧杂志总编辑封杰四位嘉宾围绕如何推动和引领大众走近京剧,热爱和支持京剧,扩大京剧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如何使京剧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唱响京剧,唱响中国梦以及国粹艺术如何走出国门,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在本次研讨会的现场,中国好京剧项目进行了两大主题发布,不仅正式向外界公布了中国好京剧项目的主题标志,还正式宣布中国好京剧企业家联合会的成立。

  据中国好京剧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宁夏吴忠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北京太和文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滨女士介绍,中国好京剧项目由众多京剧艺术家和立志推广京剧艺术的各界人士联合发起,旨在引领国粹京剧在新时代新市场下的传承与发展,让京剧融合时尚,跨界综艺,从而在移动互联时代,展现出京剧的新活力、新魅力。

  孙国滨女士在采访中说到:“京剧作为国粹艺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神秘感、距离感一路与之相伴,提起京剧向来是知道的人多,参于的人少,特别是很多80、90后提到京剧就感觉很老很土。所以我们推出《中国好京剧》这个项目,就是希望能借鉴目前人气较高的综艺选秀节目形态,打造一个属于京剧艺术自己的展示交流平台,让每一个怀揣京剧梦想的人,站在舞台上,唱响他的梦想,提高京剧艺术的全民参与性,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热心和关注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能够踊跃的参与,共同弘扬我们的国粹,唱响中国梦。”

  作为一名资深的老票友,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王治国先生在接受采访中说到:“中国好京剧是贯彻习近平主席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结合新时代特征,以传承、弘扬和推广京剧艺术为一体的创新型项目,项目本身对于打破传统京剧单一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示范性。”王治国先生还提到,文化是国家的血脉,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俗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根基,只有与时俱进,充分融合时代特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才能取得长远发展。希望中国好京剧项目的推出,能给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

  作为中国好京剧企业家联合会发起人之一的千百度传播机构董事总经理花香女士表示,中国好京剧项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大力支持,不论是业界的老艺术家还是热心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家,大家纷纷献计献策,希望能为京剧这门国粹在当代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还有国防大学原政委李殿仁中将、总政话剧团一级编导、演员刘继宏,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张春孝,国家京剧院原书记刘孝华,国家京剧院业务部主任刘彤,全国政协京昆室办公室主任王春祥,西城区文委副主任赵晓波,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等。

  2月15日晚19时30分,一曲京胡独奏《信马行》拉开了中国好京剧新春演唱会的序幕,能容纳近千人的梅兰芳大剧院座无虚席,这场汇聚了老中青三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众多优秀演员的贺岁盛宴让现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掌声和叫好声不时响起。

  在本次演唱会上,不仅有《九龙杯》、《竹林记》、《金钱豹》、《闹天宫》这样令人目不暇接的京剧武戏片段,也有《沙家浜》、《红灯记》、《蝶恋花》等红色经典唱段,更有《坐宫》、《打龙袍》、《霍小玉》、《战太平》等名家名段,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演唱会的演员阵容中,更是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他们精彩表演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京剧的薪火相传以及繁荣发展。

  中国好京剧项目研讨会暨新春演唱会虽然已经圆满落幕,但是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有了土壤,有了梦想,中国好京剧必当旖旎盛开!

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篇4

 

  【摘 要】井冈山时期孕育和培养了党的优良作风和优秀传统,形成了世代传承的井冈山精神。本文系统梳理了井冈山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成绩和表现,总结了党的作风建设经验,探索了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基本原则和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期对当前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时期;作风建设;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1-0475(2019)011-0026-03
  井冈山时期是我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重要时期,党的各方面建设也得到一定加强和完善。尤其在发展党员条件中要求“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这些都说明了作为党员要摒弃非无产阶级思想,要有良好的作风。90多年来党的优良作风在伟大实践中继续传承并不断丰富,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被赋予新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生命活力,指引广大共产党员结合新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把党的优良作风熔铸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一、井冈山时期党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培育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井冈山时期党的好作风也为以后党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思想保障。
  (一)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革命力量,始终代表和维护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井冈山时期党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大法宝和工农红军成长的重要保障。“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团部设在三湾村钟家祠堂,干部战士分住在群众家里。那几天,三湾村显得特别热闹,工农革命军的干部和战士们走家串户,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帮助群众挑水、劈柴、扫院子。三湾群众也纷纷给部队送蔬菜、稻草,关心子弟兵,整个三湾村充满着军民水乳交融、团结战斗的热烈气氛。”[1](P.21-22)充分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建立深厚的群众友谊是革命的需要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党一直以来传承的优良作风。
  满足群众的愿望,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根据群众的要求,毛泽覃同志发动一千多人,手持梭标、地铳,冲进陈家泉,斗争了大土豪陈云开,分了他家的浮财”。[1](P.47)这一举措让广大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摆脱了地主阶级的压榨和束缚,翻身做了主人,工农红军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新党员沉浸在幸福之中,聆听着毛泽东同志的谆谆教导:从现在起,你们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今后要团结群众,多作宣传,多做群众工作;”[1](P.52)尤其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配合红军作战,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品质
  一方面,敌人在一段时期内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起了一次次大规模的“会剿”,另一方面“敌人的严密封锁,使得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有时真是到了极度。”[1](P.147)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军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热潮。“在挑粮中,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总是脚穿草鞋,身背斗笠,挑着谷米,翻山越岭,出现在挑粮的群众之中,为根据地军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P.143)朱德当时已年过四十,工作又很忙,但他仍然坚持和大家一起参加挑粮,战士们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没想到第二天朱德用新的扁担出现在了挑粮队伍中,他还特意在扁担上写下“朱德记”三个大字。
  为了厉行节约,毛泽东向全军宣布了关于使用油灯的规定: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按规定,毛泽东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可以使用三根灯芯,但自从宣布规定那天起,每当夜幕降临,八角楼上便经常只亮着一盏燃着一根灯芯的青油灯,毛泽东就在这盏如豆的油灯下工作至深夜,在茅坪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这些光辉著作。
  (三)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工作作风
  毛泽东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井冈山军民在此作战原则的指引下连战连捷,先后取得了五斗将战斗、草市坳战斗、龙源口战斗等战斗的胜利。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先后进行了宁冈、寻乌、兴国等8次较大的调查研究。1930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斗争的发展使我们离开山头跑向平地了,我们的身子早已下山了,但是我们的思想依然还在山上。我们要了解农村,也要了解城市,否则将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2](P.114)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是共产党人坚持的优良作风。
  二、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坚持的基本原则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面对改革发展的难题、困境和巨大压力,各级党员干部要秉承优良作风,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增强主人翁意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迎接新的使命和挑战。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持续抓好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全体党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作为,努力工作,既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也要自觉维护好党员形象。
  (二)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永远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去争取更大的成绩和实现更高的成就。不论在井冈山时期,还是在延安时期和西柏坡时期,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等优秀品质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当前,生活、工作环境大为改善,衣食住行有了充足的保障,待遇福利水平显著提高,较为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容易滋生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坚决防治,充分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美德,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广泛联系,积极走进群众中去,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
  (三)一以贯之、持续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段时间以来作风问题是党内一直存在着的严重问题,也是影响部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因素,而党的作风问题关系的党的生死存亡,因此要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做的党的作风建设工作。
  党的作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风、领导作风五个方面。而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灵魂。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和困难期,面临的风险挑战在加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致使部分党员干部产生了消极怠工的负面情绪和面对困难時的畏惧退缩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蛊惑,都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的作风建设尤其是思想作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以贯之、持续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三、如何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方面,关乎党的建设成效。而作风反映的是党性修养,展示的是党员形象,做好党的作风建设,对于提升党员自身素质,提高党员队伍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下真功夫抓好党员作风建设。
  (一)坚定不移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钙”就会的软骨病,精神上缺“钙”就容易导致理想信念动摇,思想堕落、萎靡不振,甚至误入歧途、走入深渊。加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共产党人的责任感,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更好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知识水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因此,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坚持读原著、学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还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本质,深刻理解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理论基础,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2.强化实践学习,注重实践引导。一方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革命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等各类教育基地,注重培养党员革命道德的养成,在亲身体验和参观中领悟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为国为民作出的不朽功勋,以此来增强其自身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好榜样的作用,学习榜样事迹,涵养榜样品质,塑造自身品格,积极向榜样学习,并力争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践行好榜样精神。
  (二)完善党的作风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建立和完善党的作风建设制度保障体系,扎进作风建设制度的笼子,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1.加强制度设计,做到有章可循。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上来,将党员作风细化为规则和要求,通过建章立制、划清界限为作风建设提供制度遵循。作风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既要严在日常,将规范化作风建设内容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推行;也要管在经常,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对于一些不良作风要保持高压态势,对于不良作风问题要及时严肃按照规定处理。
  2.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坚决贯彻落实党委书记为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落实好领导班子成员作为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执纪问责。抓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好以上率下的作用,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3.建立完善作风建设监督机制。作风问题具有隐蔽性,既不容易被发现,也很容易逃避监督检查,甚至不少党员干部还存在侥幸心理,因此我们要发挥好各级各类主体的监督职能,实现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尤其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让不良的作风暴露在阳光下,通过不懈的努力使优良作风成为习惯和风气。
  (三)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说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也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靠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并指出:“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落实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民服务,替民解忧,做好人民的公仆,塑好党员形象。
  1. 走进群众家里,走近群众心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田野”,党员干部要积极走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和基层群众广泛接触才能够了解基层情况,认真倾听群众诉求,真正懂得群众的心声。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的生活,关爱群众的健康,为民排忧解难,给民办事、替民着想,始终和人民在一起。
  2. 增强为民服务意识,积极做人民公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百姓有所需,我们有所为。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贯彻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增强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转变工作方法,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作风,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树立人民公仆的形象。
  3.虚心向群众学习和汲取智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4](P.5)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群众的智慧也是无穷的,也要充分保障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时要虚心向广大群众学习,自觉拜人民为师,在群众中汲取营养,在群众中获得智慧。
  参考文献: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2017-10-18.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热门标签: 简述抗美援朝当代价值 朝鲜战争的当代意义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四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