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简史范文(通用20篇)

时间:2021-08-18 实用知识 点击:

【www.shhhjz.cn--实用知识】

社会主义是诞生于16世纪初的一种社会学思想。它主张全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和资产,其管理和分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的文章20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摘要】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际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都是一个螺旋型前进、波浪式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和三大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十六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开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门。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就本质而言,乌托邦是具有启蒙性质的,为一些极少数的人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虽然正面乌托邦为人们描绘出了理想国度的美好生活,但是由于当时手工劳动基础上生产力非常地下,人们的这些理论也仅仅是一种空想。

  18世纪,法国的莫来迪发表著作《自然法典》,标志着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诞生。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将平等理解为平均,从公平、共有的原则出发,莫来迪认为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远古。

  19世纪,圣西门、博立叶和欧文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圣西门提出的实业制度,博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和欧文提出的公社制度,都严厉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认为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替代。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唯心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陷入局限的根本原因;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从1844年到1917年,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1836年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提出的口号是“人人皆兄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站起来”,纲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宣言》。《共产主义宣言》于1848年发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第一个纲领,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1871年,由于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巴黎公社运动宣告失败,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仅72天。此时,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从本世纪初在苏联诞生以来,出现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为第一次高潮,此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从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为第二次高潮,从那以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先天不足;内部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残余;外部不断遭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遏制和打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毫无疑问,21世纪社会主义也将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矛盾的不断加深,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危机和冲突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矛盾。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虽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社会主义运动中暂时的复辟、倒退,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

  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总体上讲是处于低潮,但中国社会主义却是高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不仅明显优于旧中国任何时期,而且优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期水平。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生产力更迅速地向前发展,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荡和分化后,许多党坚持了下来,有的还有所发展。他们根据本国国情,努力探索复兴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们对社会主义复兴道路的新探索必将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的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导的。

  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国家特色和民族形式。过去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那种“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个中心、赶超阶段”的况将被克服。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表现为道路的多样性、方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多样性和策略的多样性。中国搞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越南搞的是“越南特色”,古巴搞的是“古巴特还有“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或“主体社会主义”等等。

  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不是封闭型的社会主义,而是开放性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时代特征要求战略调整,时代和国情一样,是每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必须认清和把握的,是制定战略和策略的基础。而每一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规定性从而区别于其他时代。认识时代特征,也要注意把和平与发展同战争与冲突联系起来,还耍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时代特征。

  在历史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变为现实时期,在这段社会主义走走停停的探索时期,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我国今天改革成果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继续我们大国崛起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耀桐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石油政工研究2005-3

  [2]王敏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5

  [3]薛新国国外社会主义新探索及发展趋势观察与思考2002-7

第2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月20日,党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通过此次学习党史让各基层团组织一起回顾党带领人民走过的气壮山河的百年征程,努力传承红色基因、接过革命薪火,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是全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认真学习党史,能让我们从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中汲取养分和智慧。
  一是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从党史中汲取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二是汲取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要从党史中汲取敢闯敢试、拼搏进取的智慧力量。用革命先烈先辈的感人事迹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鼓舞士气、激励自己,不断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浩然正气,把工作干得更好。

第3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第一时间段,想象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布《乌托邦》至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布《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来,在生产力方面,是手工向机械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方面,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规划经济、按劳动分配,听起来像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着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关注他们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他们对从富裕或有权力的资助者那里得到帮助抱有模糊的希望。

  2.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必须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机械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薪阶层团队迅速扩大,工薪阶层运动也迅速发展。19世纪三十四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代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系统地说明了剩馀价值学。1880年,恩格斯发布《社会主义从空想科学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中考虑科学的飞跃。

  3.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罗斯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第一次爆发二月革命,颠覆了沙皇的统治,但弱弱的资产阶级却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犹豫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就是建立俄罗斯苏联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统一天下的世界结构。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的经济政策,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渐形成。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逐渐放弃了新的经济政策,建立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渐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和潜在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和勃列日涅夫的早期改革无法真正接触到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放弃十月革命之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幸福。

  5.第五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十月革命响起,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花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课题。起初,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的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立即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并建议我们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以毛泽东发布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主要标志,我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新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党取得的积极成果却极为宝贵,为新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6.在第六个时间段,我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是向新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斗争的时代,为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之间最基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比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生产力,更有效地提高综合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的思想解放。公有制是主体多种多样的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以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多样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持。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理论等都是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最快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势。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其他脉络。

  六个时间段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来源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线索,是主线,但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切。

  例如,与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列的,还有其他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建设、改革和探索。另外,发展中国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学术界一般被称为民族社会主义。

  再往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发展迅速。民主社会主义既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现实。他们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他们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许多原则,他们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伯恩斯坦说的,目标不足,运动都是。所以说他。

总体上属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资本主义。

  还有,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还长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过长期理论斗争的一些社会主义流派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中国也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在21世纪还会存在,不仅以思想流派的形式存在,还会以各种实践形式存在。那些失败的社会主义实践,究其根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需要说明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越来越成为消极因素。马克思说过,“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1848年之后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总体而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4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各位党员,下午好!

  今天下午由我为大家上党课。党课的题目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必须永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息,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五、党务工作者对党员民主评议工作进行安排

  下个月,我们将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需要各位党员思考几个问题

  (一)对党总支、党支部班子成员及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逐一开展谈心谈话活动;

  (二)每个党员进行自我剖析,找出自己的问题,拟出整改台账,我们将开展组织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

第5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一、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

  在人类发展史上很早就有着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在中国古代有孔子的“三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墨子的“尚同”等等;在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的“伊甸园”等等。并且这些思潮很多都带有明显的“历史退步论”思想。比如,老子就认为人类的最初就是实行无为而治的、符合“大道”的、美好的“小国寡民社会”,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人们交往的增多,破坏了这一美好社会,从而有了“德”治这样的有为措施,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人们交往的进一步增多,又进而有了“仁”、“义”、“礼”这样的有为措施,即老子所说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再比如,基督教里所说的,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最初生活在“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美好的“伊甸园”里,后来由于“偷吃了禁果”有了善恶、真假、羞耻之心带来了忧愁,并被上帝惩罚,被逐出伊甸园,从而失去了乐园,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人类又犯下了骄傲、懒惰、贪婪、饕餮、好色等七宗“本罪”,人类之间互相猜疑残杀,又崇拜邪恶的偶像,不尊敬上帝的道,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这当然是因为现实社会过于令人不满、令人痛苦难受。为什么又会盛行“历史退步论”呢?从人类的物质文明来看,人类总的来说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但是从人类的制度文明(社会制度)来看的话,却并非如此。我在《能力治国与血缘治国》一文中说过,““血缘治国”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倒“U”字型的发展历程;“能力治国”则相反,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的正“U”字型的发展历程。”所谓“血缘治国”是指实行“权力或财产世袭制”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的权力或财产很大程度是靠从其父母手里世袭而来的,而不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获得的;所谓“能力治国”是指废除了“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每个人都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取权力或财富,而不是依靠其父母获得权力或财富的社会。人类最初是不存在“权力或财产世袭制”的,当时的人们必须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当时可能主要表现为体力,而现今更重要的是智力)来获取权力或财富,因此是完全能力治国的社会。但是由于当时人类更需要的是团结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来对付恶劣的环境,而在当时加强血缘关系是加强人类团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所以人类的初期也是血缘治国逐渐加强,能力治国逐渐减弱的时期。到了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以及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和印度,血缘治国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能力治国则降到了最低点。尤其是中国的西周社会,建立了历史上和世界上最为完备的权力和财产的世袭制度。不过自此之后,世界各主要文明都普遍走向了权力世袭制减弱、财产世袭制保持基本不变的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的长期社会大动乱导致的结果就是权力世袭制受到了极大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帝王以下的官员及平民百姓的权力世袭制,但还保留了帝王的权力世袭制,以及财产世袭制。如果我们不是出生在现今,而是出生在“血缘治国”的顶峰、“能力治国”的最低谷时期,或稍后不久,我们看到的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历程就是退步的,而不是呈正“U”字型(相对于“能力治国”而言)或倒“U”字型(相对于“血缘治国”而言)的了。我认为这是“历史退步论”思想产生的最根本根源。

  权力和财产世袭制的恶果就是造成了人和人之间起点和规则的不平等,使得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几乎完全是由其出生决定的,而与其能力和努力无关。比如,假如你出生在西周时期的奴隶之家,那么你天生的就只有当奴隶的份,而不管你如何努力、如何有才能;相反,假如你出生在帝王之家,那么你天生的就拥有了帝王的身份、权势和财富,而不管你是否是白痴和坏蛋。

  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会产生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为什么会有“历史退步论”思想。这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们对建立在权力或财产世袭制的基础上的“血缘治国”的社会的不满和憎恶。

  但是,由于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附着在人类最基本的关系——血缘关系,最真挚的感情——血缘亲情上的,因此人们往往只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恶劣,却很少能真正找到其根源的——人们常常认为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不愿意反对它,不愿意承认它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比如老子就错误的认为现实社会的不美好是由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多造成的,而主张回到那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

  权力世袭制的本质是权力的家族私有制,财产世袭制的本质是财产的家族私有制。我在《论政治私有制与政治公有制》一文中说过,“需要说明的是,我说的私有制和公有制主要是从家族性质的角度讲的,而非从个人性质的角度讲的,即衡量一种制度是私有、还是公有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实行的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如果一种制度实行的是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那么这种制度就是私有制的;如果一种制度不是实行的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那么这种制度就是公有制的。”“为什么我不从个人性质来讨论私有制和公有制,而只从家族性质来讨论私有制和公有制呢?因为我认为个人性质的私有制和公有制意义不大,私有制和公有制是因为有了家族性质才有意义,是因为有了世袭制和血缘继承制才有重大意义。如果财产和政治权力不能世袭或血缘继承,那么这种财产和政治权力终归是有限的,在其生命结束后也就终结了。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个人将其财产和社会地位世袭给其子女,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对个人的财产和社会地位进行限制,而不会允许个人积累庞大的财富和极大的政治权力。”因此,现实社会的罪恶也可以说是由权力或财产的家族私有制造成的。只有完全彻底的废除了权力或财产的家族私有制,建立起权力或财产的公有制社会,美好社会才会实现。

  我在前面说过,权力的世袭制在“血缘治国”的顶峰时期——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以及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印度之后,就普遍开始走向削弱了,而财产的世袭制则保持不变。但是由于许多国家和文明的历史与中国不同,它们常常受到过外族入侵的极大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西方的历史就是这样,古希腊后来被马其顿所征服,马其顿又被罗马征服,西罗马又被日耳曼人征服。日耳曼人在征服了西罗马之后,在欧洲的土地上建立了多少有些类似于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在这样的制度里,权力世袭制得以恢复,财产的世袭制也得以保留,西方的制度文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近代开始了对中世纪的反抗,民主运动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中世纪所遗留下来的权力世袭制的反抗,洛克的《政府论》就是从对费尔默爵士的“世袭权力说”的批评开始的。社会主义运动,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中世纪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世袭制的反抗。但是由于我前面说过的原因,“由于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附着在人类最基本的关系——血缘关系,最真挚的感情——血缘亲情上的,因此人们往往只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恶劣,却很少能真正找到其根源的——人们常常认为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不愿意反对它,不愿意承认它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找准了其反抗的目标——财产世袭制(或称之谓财产私有制)。他们更多的找到的是那种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但也有象圣西门、巴枯宁那样的找准了目标并取得了广泛支持的。

  第一国际在1869年的巴塞尔大会上围绕财产继承权的废除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和巴枯宁主义者展开了尖锐的争论。马克思主张的是废除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上的私有制,巴枯宁则相反,主张的是废除财产继承制(世袭制)。在表决马克思为总委员会写的《关于继承权的报告》的提案时,有19票赞成,37票反对,6票弃权,13票缺席;在表决巴枯宁提案时,有32票赞成,23票反对,13票弃权,7票缺席。巴枯宁的提案虽然由于赞成票没有超过总票数(75)的一半,也没有为大会所通过,但巴枯宁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不过,尽管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与家族性质的财产私有制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共同性也是不少的。一个主张彻底消灭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人,必然是主张彻底消灭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人;一个主张彻底的消灭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人,也必然是主张彻底的消灭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人。一个彻底的消灭了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社会,必然是彻底的消灭了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一个彻底的消灭了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也必然是彻底的消灭了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社会。但是两者在实际政治斗争中的侧重点和先后顺序会有所不同。

  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对万恶的私有制社会的不满、憎恶和扬弃,对美好的公有制社会的崇景、向往和追求。但是社会主义就其形式来说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运动,是继民主运动反抗中世纪所遗留下来的权力世袭制之后,进一步的反抗财产世袭制的运动,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找准了反抗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学者们的思想“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个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学者之一——卢梭,就认为,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出现后,才有了贫富之分,社会上才出现了不平等,一切风俗道德败坏也随之而来。国家又把这种不平等固定下来。因此,他主张回到“自然状态”——人类社会初期的那种纯朴、善良,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去。

  法国启蒙运动直接促进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及造就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对启蒙学者的思想的极端成份、激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卢梭虽然认识到了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也喊出了回到“自然状态”(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始形态)中去的口号,但他并不主张在现实社会里完全废除私有制,而只是主张均衡贫富,实行小所有制。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则不同,他们要在现实社会里也完全的、彻底的消灭“私有制”。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他们致力设计这种理想的社会的具体制度和模式,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种思想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以下是维基百科对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的简介:

  克劳德·昂列·圣西门(ClaudeHenrideRouvroy,comtedeSaint-Simon,1760年10月17日-1825年5月19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出身贵族,曾参加法国大革命,还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他抨击资本主义社会,致力于设计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并花掉了他的全部家产。

  在他所设想的社会中,人人劳动,没有不劳而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查尔斯·傅立叶(CharlesFourier,1772年4月7日于贝桑松-1837年10月10日于巴黎)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傅立叶出身于商人家庭。他批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希望建立一种以法伦斯泰尔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他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完全可以消除,并且首次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人民是否彻底解放的衡量。但是他的学说在当时无人理会,被认为是“大脑患病的产物”。

  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年5月14日-1858年11月17日)是一位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

  欧文出身贫寒,当过学徒、店长、后来成为了一家工厂老板。他在自己的工厂中主动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改善福利条件,提高工资。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欧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公有制与大生产的紧密关系。

  晚年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主张。最著名的著作为《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1823年,他以全部财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一所"新和谐村",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欧文对人类教育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他认为,要培养智育、德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必须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欧文并不是一个有杰出思想建树的人,而是一个伟大实践家,他将空想社会主义从制度设计拉入到了实践。当然这里的实践与后来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这三大作为实际政治运动、政治斗争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相同的,而是实验,即在原有社会的某一小范围内建立自己设想的理想制度模式,以此来检验这一理想制度的合理性及可实施性。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的“第二十六章功利主义者”一章中说:“最早使用“Socialist”〔社会主义者〕一词是在1827年,当时把它应用于欧文的信徒。”

  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严重不足,后来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从不同方面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不足作了弥补。

  三、社会主义的第二阶段——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之后,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从不同的侧面对其理论和实践都作出了发展。

  1、无政府主义:

  又译安那琪主义。近代第一个提出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是英国的W.戈德温(1756-1836)。此后德国的M.施蒂纳、法国的P.-J.蒲鲁东(1809~1865)、俄国的M.A.巴枯宁(1814-1876)及P.A.克鲁泡特金(1842~1921)等人,也相继提出过各种无政府主义主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蒲鲁东,他第一个使用了“无政府”概念并作了较系统的理论阐述。

  无政府主义者抨击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认为这些弊病的产生是由于国家和政府的存在。认为政府是一种强制力量,造成人们的屈从,而屈从是产生一切邪恶的根源。人们只应受自己意志的支配。必须立即废除一切国家,建立一个以个人自由联合为基础的、以小生产者为主体的、不设立国家政府的绝对自由社会。提出“自由即至善”的口号,认为个人自由高于组织纪律,个人意志高于集体意志,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自由产生了社会秩序而不是社会秩序给人们以自由。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无政府主义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的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影响日益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由于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日益频繁,60、70年代,欧美一些地区又兴起了一股无政府主义思潮,许多人创办报刊,发表论著,继续宣扬无政府主义。大部分人主张和平宣传,也有少数人走上了恐怖主义道路。

  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从欧洲和日本传到中国。中国早期最有影响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刘师培、张继等人。他们创立无政府主义团体和刊物、宣传蒲鲁东、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人的观点。由于老庄虚无思想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影响,焚符破玺,无为而治被一些人认为是理想社会,并把它和西方的无政府主义相比附,因此无政府主义曾一度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无政府主义开始走向衰落。无政府主义者纷向四方面转化:①改变立场,信仰马克思主义;②消极颓废,或遁入空门;③与反马克思主义势力合流;④继续打着无政府主义旗号,苦撑破碎局面。1932年,无政府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流派在中国已彻底破产。(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2、马克思主义:

  又可以叫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要通过社会政治运动,这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提出的(参见《共产党宣言》)。后来经列宁等人继承和发扬,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马克思主义分析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20世纪初,发展自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装夺取政权。

  虽然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没有像小说《乌托邦》一样详细描述“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的。在理论上,共产主义是一个消除了阶级的社会,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根据共产主义的理论,要达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是通过革命,暴力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占人口少数的处统治和剥削地位的资产阶级将会被占人口多数长期处于被剥削被统治地位的广大无产阶级取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这个政权称为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相信,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必将发展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到达共产主义。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由资本主义造成的。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不可能进入共产主义。要强调的是西方的改良社会主义跟列宁主义在政党的本质及重要性上完全不同。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1991年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也易帜。当前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古巴共和国。这些国家现在大部分都处于所谓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国家部分实行了传统上认为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如中国;而有的国家依然持续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如朝鲜。(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3、社会民主主义:

  近、现代工人运动中流行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的思想体系。1951年后又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容很不相同。

  “社会民主主义”一词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中。它把“社会”一词附加在当时流行的“民主主义”概念上,用来表达激进民主派在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把政治改革与有利于劳动群众的社会改革结合起来的要求,它是传统民主主义的引申。19世纪60年代,社会民主主义成为工人政党的纲领。这一时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上一致。第二国际后期,社会民主党发生分化。原第二国际左派从社会民主党中分化出来,建立共产党。他们抛弃了社会民主主义概念,采用共产主义概念。右派和中派在20世纪20年代初合并,建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仍然使用社会民主主义名称。从此,社会民主主义成为与苏联共产党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和改良主义的代名词。它反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批评苏联没有民主,扼杀自由,力图走一条在资本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主要代表人物有伯恩施坦、K.考茨基、E.F.M.德宾、H.德曼、H.拉斯基。社会民主主义继承了近代西方自由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并力图把两者结合起来。它强调不仅要争取和扩大传统自由民主主义在政治上的成果,而且要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剥削、贫困、失业等。它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持否定态度,要求按社会主义原则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但反对把暴力和革命作为社会变革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1951年社会党国际的纲领性文件《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1951),第一次正式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政治纲领。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它被社会党国际各党所遵循。主要思想代表有:奥地利的B.克赖斯基、德国的W.勃兰特、瑞典的O.帕尔梅、法国的F.M.M.密特朗、英国的C.A.R.克罗斯兰。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拒绝把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作为唯一真理,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它放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平稳地进行社会变革;它放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把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为人民党,主张实行多党制。其目标是走第三条道路,具体内容是实现自由、平等、正义和互助。它几乎承认所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把自由和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主张扩大自由民主权利。同时,它坚持政治民主必须与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结合起来。要求建立一种在社会监督之下的经济制度,通过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部分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限制和调节私人资本、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措施,使经济为全社会服务。保障人民的社会权利,消除性别、社会集团、城乡、地区和种族之间的歧视。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东欧局势急剧变化和苏联的解体,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展。

  为一更好的理解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差别,我们有必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论述。在理论上,我们又可以区分为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上,我们则可以分为暴力革命、社会改良和恐怖破坏三种方式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理论上,由于宇宙万物都有时空属性,因此我们在研究事物的时候,有时会侧重于时间维度,有时则会侧重于空间维度。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也是这样,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都侧重于空间维度,侧重于考察某一时期(比如,当前、未来甚至古代)社会的具体模式和制度结构,这样的社会主义又可以称之谓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它们着重于建设具体的社会制度;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则侧重于时间维度,侧重于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从而论证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必然实现性及实现的方式,因此可以称之谓历史论证社会主义。

  在实践上,无政府主义可以分为社会改良和恐怖破坏两派。浦鲁东就是社会改良派,他认为自己可以发明出种种社会改良方案去消灭资本主义的坏的方面,而保留其好的方面,从而将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巴枯宁则是恐怖破坏派,他反对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主张通过暴动和不间断的破坏立即消灭国家,然后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各自由公社的联邦。马克思主义是暴力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则是社会改良派,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平稳地进行社会变革,将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主要活跃于早期——第一国际时期(1864~1814),中期开始衰退,后期则基本消失;现代意义的社会民主主义主要活跃于中后期——即第二国际(1889~1872)到现今,1951年又改称民主社会主义,是以伯恩斯坦为鼻主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也经历了高潮和低谷,但一直都起着比较大的作用。第一国际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合作建立的,后来也因为彼此的观点、立场不同,而分道扬镳;第二国际则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主张走改良道路的拉萨尔主义合作所建立的,后来则因为彼此的观点、立场不同,而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左派坚持马克思主义,中派表面上坚持中立实际上靠近右派,右派坚持社会民主主义。

  由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和复杂,以及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因此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无政府主义也有认为不属于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从近代的社会民主主义中分化出来的,无政府主义也被认为是早期的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社会民主主义)也有人认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分化而来。(资料来源:网络)

  四、社会主义的未来或第三阶段的社会主义:

  总结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对我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列宁主义道路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在鼎盛时期几乎统治了半个地球;以伯恩斯坦道路建立的社会主义在西方国家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在2004年5月1日以前原15个欧盟国家中,有13个是社会民主党在执政,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民主主义已开始向亚非拉地区发展。

  由于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我们现今的许多人已不在相信社会主义了。但这与我们长期受到的误导有关,这一误导使我们认为只有列宁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才是社会主义,西方国家都是资本主义。这一误导的最大问题就是排除了社会主义的另一支——社会民主主义为社会主义。西方学者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一般不这样划分,而是将我们以前所说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一律称之为“共产集权国家”,而将“资本主义阵营”称之为“工业化民主国家”。事实上,当年马克思为了将信奉自己的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改良社会主义区分开,而将自己的理论改称为共产主义了。当我们明白了这一概念上的误导,以及知道了当前的许多西方国家(我们以前常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社会党在执政,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被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相信社会主义了。

  社会主义的未来应该是哪样的呢?我认为首先就是确定社会主义正确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反抗家族性质的财产私有制(财产世袭制),而不是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犯类似前苏联的错误,虽然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废除了,但是家族性质的财产私有制却得以保留,不仅如此,而且还大量滋生那种落后的权力的变相世袭制,甚至像朝鲜更是恢复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世袭制。

  其次是应将时间序列的历史论证和空间序列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而不是发展哪一个侧面。这样就不会导致象列宁主义那样夺取了政权却不知该如何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也不会象民主社会主义那样注意短期的利益而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当然为了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的近期目标定为实现对巨额财产收取高额遗产税,对巨额收入收取高额个人所得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是合适的,但因此而放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不对了。

  至于是象列宁主义那样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还是象拉萨尔、伯恩斯坦那样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和平的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问题。一般而言,战乱年代更应该通过暴力革命,和平年代更应该通过改良的方式。列宁主义之所以是在一战初期、二战后期获取了巨大成功,正是因为他的暴力革命道路适合于战乱年代。伯恩斯坦的改良主义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取得了极大成功,也正是因为西方国家有健全的议会民主制,适合于他的和平改良道路。至于巴枯宁的恐怖破坏的方式,我个人是不认同的。

第6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949年开国大典在京举行新中国成立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抗美援朝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河北省政府公审刘青山、张子善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54宪法”颁布

  ·1955年海陆空三军大授衔十大元帅、十大将军

  ·1956年“解放”牌第一批国产汽车试制成功

  ·1957年马寅初在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新人口论》·1958年大跃进、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

  ·1960年苏联单方面召回全部在华专家

  ·1961年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从善战犯获特赦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成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7年八个样板戏风行中国

  ·1968年各地开始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武装冲突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1973年文革“白卷英雄”张铁生被推到“台前”

  ·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并开始发掘

  ·1975年中国农林科学院鉴定并推广杂交水稻

  ·1976年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0年最高法院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1982年计划生育定位基本国策

  ·1983年中央台首届春节晚会举办

  ·1984年新中国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1985年邓小平宣布我国政府裁军100万

  ·1986年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开始实施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1988年价格闯关

  ·1989年团中央、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1990年上海证交所成立

  ·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

  ·1993年“汪辜会谈”

  ·1994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始

  ·1995年双休日改变生活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陆海空联合演习·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大洪水全国抗洪救灾·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

  ·2000年成克杰、胡长清、厦门远华贪腐事件被处理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2003年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保护私产入宪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7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物权法》

  ·2008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太空行走成功

第7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摘要】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际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都是一个螺旋型前进、波浪式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和三大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十六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开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门。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就本质而言,乌托邦是具有启蒙性质的,为一些极少数的人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虽然正面乌托邦为人们描绘出了理想国度的美好生活,但是由于当时手工劳动基础上生产力非常地下,人们的这些理论也仅仅是一种空想。

  18世纪,法国的莫来迪发表著作《自然法典》,标志着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诞生。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将平等理解为平均,从公平、共有的原则出发,莫来迪认为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远古。

  19世纪,圣西门、博立叶和欧文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圣西门提出的实业制度,博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和欧文提出的公社制度,都严厉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认为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替代。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唯心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陷入局限的根本原因;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从1844年到1917年,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1836年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提出的口号是“人人皆兄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站起来”,纲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宣言》。《共产主义宣言》于1848年发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第一个纲领,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1871年,由于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巴黎公社运动宣告失败,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仅72天。此时,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从本世纪初在苏联诞生以来,出现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为第一次高潮,此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从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为第二次高潮,从那以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先天不足;内部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残余;外部不断遭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遏制和打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毫无疑问,21世纪社会主义也将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矛盾的不断加深,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危机和冲突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矛盾。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虽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社会主义运动中暂时的复辟、倒退,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

  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总体上讲是处于低潮,但中国社会主义却是高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不仅明显优于旧中国任何时期,而且优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期水平。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生产力更迅速地向前发展,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荡和分化后,许多党坚持了下来,有的还有所发展。他们根据本国国情,努力探索复兴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们对社会主义复兴道路的新探索必将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的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导的。

  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国家特色和民族形式。过去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那种“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个中心、赶超阶段”的况将被克服。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表现为道路的多样性、方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多样性和策略的多样性。中国搞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越南搞的是“越南特色”,古巴搞的是“古巴特还有“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或“主体社会主义”等等。

  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不是封闭型的社会主义,而是开放性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时代特征要求战略调整,时代和国情一样,是每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必须认清和把握的,是制定战略和策略的基础。而每一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规定性从而区别于其他时代。认识时代特征,也要注意把和平与发展同战争与冲突联系起来,还耍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时代特征。

  在历史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变为现实时期,在这段社会主义走走停停的探索时期,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我国今天改革成果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继续我们大国崛起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耀桐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石油政工研究2005-3

  [2]王敏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5

  [3]薛新国国外社会主义新探索及发展趋势观察与思考2002-7

第8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近日,在区党委、校党支部号召下,我开始认真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研读“四史”深入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从而坚定教育初心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创新,脚踏实地尝试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四史”,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艰苦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无数难关,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教师,在“四史”学习过程中,我愈加清醒地认清世情国情,时刻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涌现的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实践创新为引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及工作理念,把服务意识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时刻放在前面,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潜移默化地把教师师德修养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多积极正向能量,力求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本职工作都有良性、健康发展。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通过“四史”学习我更加明确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目标,一定会持续谨守育人初心、勇担教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9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949年开国大典在北京成立了新中国。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抵抗美国援助朝鲜。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河北省政府审查刘青山、张子善。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4年发表了新中国首个宪法54宪法。

  ·1955年海陆空三军授予十大元帅、十大将军。

  ·1956年解放品牌首次国产汽车试制成功。

  ·1957年马寅首次在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4次会议上提出了《新人口论》·1958年,全国人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发现了大庆油田。

  1960年苏联单方面召回了中国专家。

  1961年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从善战犯那里获得赦免。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西南三线建委成立。

  ·1966年文化革命爆发了。

  ·1967年八部模板剧在中国很受欢迎。

  ·1968年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9年苏爆发了宝岛武装冲突。

  ·1970年第一颗人工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布《中美联合公报》

  ·1973年文革白卷英雄张铁生被推到台前

  ·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并开始发掘。

  ·1975年中国农林科学院鉴定推进杂交水稻。

  ·1976年粉碎四人帮助十年文革结束。

  ·1977年中断10年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恢复了。

  ·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0年最高法院审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

  ·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1982年计划生育定位的基本国策。

  ·1983年中央台首届春节派对召开。

  ·1984年新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

  ·1985年邓小平宣布我国政府裁100万人。

  ·1986年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开始实施。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1988年的价格突破了。

  ·1989年团中央、青少年发展基金开始了希望工程。

  ·1990年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2年邓小平南巡演发表了重要讲话。

  1993年王辜会谈

  1994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始。

  1995年的双休日改变了生活。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陆海空联合演习·1997年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大洪水全国抗洪救灾·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

  ·2000年成克杰、胡长清、厦门远华腐败事件处理。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国内生产总额突破10兆元。

  ·2003年,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保护私产入宪。

  ·2005年神舟6号载人飞行成功。

  ·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7年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决定通过了《物权法》

  ·2008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2008年北京成功召开奥运会和残奥会。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宇宙行走成功。

第10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949年开国大典在北京成立了新中国。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抵抗美国援助朝鲜。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河北省政府审查刘青山、张子善。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4年发表了新中国首个宪法54宪法。

  ·1955年海陆空三军授予十大元帅、十大将军。

  ·1956年解放品牌首次国产汽车试制成功。

  ·1957年马寅首次在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4次会议上提出了《新人口论》·1958年,全国人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发现了大庆油田。

  1960年苏联单方面召回了中国专家。

  1961年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从善战犯那里获得赦免。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西南三线建委成立。

  ·1966年文化革命爆发了。

  ·1967年八部模板剧在中国很受欢迎。

  ·1968年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9年苏爆发了宝岛武装冲突。

  ·1970年第一颗人工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布《中美联合公报》

  ·1973年文革白卷英雄张铁生被推到台前

  ·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并开始发掘。

  ·1975年中国农林科学院鉴定推进杂交水稻。

  ·1976年粉碎四人帮助十年文革结束。

  ·1977年中断10年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恢复了。

  ·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0年最高法院审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

  ·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1982年计划生育定位的基本国策。

  ·1983年中央台首届春节派对召开。

  ·1984年新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

  ·1985年邓小平宣布我国政府裁100万人。

  ·1986年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开始实施。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1988年的价格突破了。

  ·1989年团中央、青少年发展基金开始了希望工程。

  ·1990年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2年邓小平南巡演发表了重要讲话。

  1993年王辜会谈

  1994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始。

  1995年的双休日改变了生活。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陆海空联合演习·1997年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大洪水全国抗洪救灾·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

  ·2000年成克杰、胡长清、厦门远华腐败事件处理。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国内生产总额突破10兆元。

  ·2003年,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保护私产入宪。

  ·2005年神舟6号载人飞行成功。

  ·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7年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决定通过了《物权法》

  ·2008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2008年北京成功召开奥运会和残奥会。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宇宙行走成功。

第11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2013年1月,习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为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视野。

  读完此书,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到这六个时间段及其具体发展历程。分别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六个时间段是一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线索,是一条主线。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细品过后掩卷而思,万千思绪涌上心头。《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是一本不长的书,却从六个时间段向人们系统回顾和梳理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这五百年里,多少伟人先贤敢为天下先,敢于提出并践行伟大的社会构想;多少无产阶级战士为了社会主义事业抛洒热血;中华民族经历多少年曲折的道路探索。如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12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一、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

  在人类发展史上很早就有着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在中国古代有孔子的“三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墨子的“尚同”等等;在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的“伊甸园”等等。并且这些思潮很多都带有明显的“历史退步论”思想。比如,老子就认为人类的最初就是实行无为而治的、符合“大道”的、美好的“小国寡民社会”,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人们交往的增多,破坏了这一美好社会,从而有了“德”治这样的有为措施,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人们交往的进一步增多,又进而有了“仁”、“义”、“礼”这样的有为措施,即老子所说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再比如,基督教里所说的,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最初生活在“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美好的“伊甸园”里,后来由于“偷吃了禁果”有了善恶、真假、羞耻之心带来了忧愁,并被上帝惩罚,被逐出伊甸园,从而失去了乐园,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人类又犯下了骄傲、懒惰、贪婪、饕餮、好色等七宗“本罪”,人类之间互相猜疑残杀,又崇拜邪恶的偶像,不尊敬上帝的道,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这当然是因为现实社会过于令人不满、令人痛苦难受。为什么又会盛行“历史退步论”呢?从人类的物质文明来看,人类总的来说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但是从人类的制度文明(社会制度)来看的话,却并非如此。我在《能力治国与血缘治国》一文中说过,““血缘治国”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倒“U”字型的发展历程;“能力治国”则相反,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的正“U”字型的发展历程。”所谓“血缘治国”是指实行“权力或财产世袭制”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的权力或财产很大程度是靠从其父母手里世袭而来的,而不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获得的;所谓“能力治国”是指废除了“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每个人都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取权力或财富,而不是依靠其父母获得权力或财富的社会。人类最初是不存在“权力或财产世袭制”的,当时的人们必须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当时可能主要表现为体力,而现今更重要的是智力)来获取权力或财富,因此是完全能力治国的社会。但是由于当时人类更需要的是团结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来对付恶劣的环境,而在当时加强血缘关系是加强人类团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所以人类的初期也是血缘治国逐渐加强,能力治国逐渐减弱的时期。到了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以及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和印度,血缘治国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能力治国则降到了最低点。尤其是中国的西周社会,建立了历史上和世界上最为完备的权力和财产的世袭制度。不过自此之后,世界各主要文明都普遍走向了权力世袭制减弱、财产世袭制保持基本不变的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的长期社会大动乱导致的结果就是权力世袭制受到了极大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帝王以下的官员及平民百姓的权力世袭制,但还保留了帝王的权力世袭制,以及财产世袭制。如果我们不是出生在现今,而是出生在“血缘治国”的顶峰、“能力治国”的最低谷时期,或稍后不久,我们看到的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历程就是退步的,而不是呈正“U”字型(相对于“能力治国”而言)或倒“U”字型(相对于“血缘治国”而言)的了。我认为这是“历史退步论”思想产生的最根本根源。

  权力和财产世袭制的恶果就是造成了人和人之间起点和规则的不平等,使得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几乎完全是由其出生决定的,而与其能力和努力无关。比如,假如你出生在西周时期的奴隶之家,那么你天生的就只有当奴隶的份,而不管你如何努力、如何有才能;相反,假如你出生在帝王之家,那么你天生的就拥有了帝王的身份、权势和财富,而不管你是否是白痴和坏蛋。

  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会产生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为什么会有“历史退步论”思想。这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们对建立在权力或财产世袭制的基础上的“血缘治国”的社会的不满和憎恶。

  但是,由于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附着在人类最基本的关系——血缘关系,最真挚的感情——血缘亲情上的,因此人们往往只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恶劣,却很少能真正找到其根源的——人们常常认为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不愿意反对它,不愿意承认它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比如老子就错误的认为现实社会的不美好是由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多造成的,而主张回到那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

  权力世袭制的本质是权力的家族私有制,财产世袭制的本质是财产的家族私有制。我在《论政治私有制与政治公有制》一文中说过,“需要说明的是,我说的私有制和公有制主要是从家族性质的角度讲的,而非从个人性质的角度讲的,即衡量一种制度是私有、还是公有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实行的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如果一种制度实行的是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那么这种制度就是私有制的;如果一种制度不是实行的血缘继承制或世袭制,那么这种制度就是公有制的。”“为什么我不从个人性质来讨论私有制和公有制,而只从家族性质来讨论私有制和公有制呢?因为我认为个人性质的私有制和公有制意义不大,私有制和公有制是因为有了家族性质才有意义,是因为有了世袭制和血缘继承制才有重大意义。如果财产和政治权力不能世袭或血缘继承,那么这种财产和政治权力终归是有限的,在其生命结束后也就终结了。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个人将其财产和社会地位世袭给其子女,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对个人的财产和社会地位进行限制,而不会允许个人积累庞大的财富和极大的政治权力。”因此,现实社会的罪恶也可以说是由权力或财产的家族私有制造成的。只有完全彻底的废除了权力或财产的家族私有制,建立起权力或财产的公有制社会,美好社会才会实现。

  我在前面说过,权力的世袭制在“血缘治国”的顶峰时期——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以及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印度之后,就普遍开始走向削弱了,而财产的世袭制则保持不变。但是由于许多国家和文明的历史与中国不同,它们常常受到过外族入侵的极大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西方的历史就是这样,古希腊后来被马其顿所征服,马其顿又被罗马征服,西罗马又被日耳曼人征服。日耳曼人在征服了西罗马之后,在欧洲的土地上建立了多少有些类似于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在这样的制度里,权力世袭制得以恢复,财产的世袭制也得以保留,西方的制度文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近代开始了对中世纪的反抗,民主运动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中世纪所遗留下来的权力世袭制的反抗,洛克的《政府论》就是从对费尔默爵士的“世袭权力说”的批评开始的。社会主义运动,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中世纪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世袭制的反抗。但是由于我前面说过的原因,“由于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附着在人类最基本的关系——血缘关系,最真挚的感情——血缘亲情上的,因此人们往往只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恶劣,却很少能真正找到其根源的——人们常常认为权力或财产世袭制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不愿意反对它,不愿意承认它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找准了其反抗的目标——财产世袭制(或称之谓财产私有制)。他们更多的找到的是那种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但也有象圣西门、巴枯宁那样的找准了目标并取得了广泛支持的。

  第一国际在1869年的巴塞尔大会上围绕财产继承权的废除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和巴枯宁主义者展开了尖锐的争论。马克思主张的是废除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上的私有制,巴枯宁则相反,主张的是废除财产继承制(世袭制)。在表决马克思为总委员会写的《关于继承权的报告》的提案时,有19票赞成,37票反对,6票弃权,13票缺席;在表决巴枯宁提案时,有32票赞成,23票反对,13票弃权,7票缺席。巴枯宁的提案虽然由于赞成票没有超过总票数(75)的一半,也没有为大会所通过,但巴枯宁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不过,尽管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与家族性质的财产私有制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共同性也是不少的。一个主张彻底消灭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人,必然是主张彻底消灭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人;一个主张彻底的消灭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人,也必然是主张彻底的消灭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人。一个彻底的消灭了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社会,必然是彻底的消灭了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一个彻底的消灭了家庭性质的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也必然是彻底的消灭了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的社会。但是两者在实际政治斗争中的侧重点和先后顺序会有所不同。

  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对万恶的私有制社会的不满、憎恶和扬弃,对美好的公有制社会的崇景、向往和追求。但是社会主义就其形式来说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运动,是继民主运动反抗中世纪所遗留下来的权力世袭制之后,进一步的反抗财产世袭制的运动,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找准了反抗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学者们的思想“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个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学者之一——卢梭,就认为,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出现后,才有了贫富之分,社会上才出现了不平等,一切风俗道德败坏也随之而来。国家又把这种不平等固定下来。因此,他主张回到“自然状态”——人类社会初期的那种纯朴、善良,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去。

  法国启蒙运动直接促进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及造就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对启蒙学者的思想的极端成份、激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卢梭虽然认识到了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也喊出了回到“自然状态”(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始形态)中去的口号,但他并不主张在现实社会里完全废除私有制,而只是主张均衡贫富,实行小所有制。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则不同,他们要在现实社会里也完全的、彻底的消灭“私有制”。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他们致力设计这种理想的社会的具体制度和模式,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种思想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以下是维基百科对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的简介:

  克劳德·昂列·圣西门(ClaudeHenrideRouvroy,comtedeSaint-Simon,1760年10月17日-1825年5月19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出身贵族,曾参加法国大革命,还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他抨击资本主义社会,致力于设计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并花掉了他的全部家产。

  在他所设想的社会中,人人劳动,没有不劳而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查尔斯·傅立叶(CharlesFourier,1772年4月7日于贝桑松-1837年10月10日于巴黎)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傅立叶出身于商人家庭。他批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希望建立一种以法伦斯泰尔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他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完全可以消除,并且首次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人民是否彻底解放的衡量。但是他的学说在当时无人理会,被认为是“大脑患病的产物”。

  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年5月14日-1858年11月17日)是一位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

  欧文出身贫寒,当过学徒、店长、后来成为了一家工厂老板。他在自己的工厂中主动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改善福利条件,提高工资。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欧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公有制与大生产的紧密关系。

  晚年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主张。最著名的著作为《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1823年,他以全部财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一所"新和谐村",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欧文对人类教育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他认为,要培养智育、德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必须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欧文并不是一个有杰出思想建树的人,而是一个伟大实践家,他将空想社会主义从制度设计拉入到了实践。当然这里的实践与后来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这三大作为实际政治运动、政治斗争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相同的,而是实验,即在原有社会的某一小范围内建立自己设想的理想制度模式,以此来检验这一理想制度的合理性及可实施性。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的“第二十六章功利主义者”一章中说:“最早使用“Socialist”〔社会主义者〕一词是在1827年,当时把它应用于欧文的信徒。”

  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严重不足,后来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从不同方面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不足作了弥补。

  三、社会主义的第二阶段——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之后,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从不同的侧面对其理论和实践都作出了发展。

  1、无政府主义:

  又译安那琪主义。近代第一个提出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是英国的W.戈德温(1756-1836)。此后德国的M.施蒂纳、法国的P.-J.蒲鲁东(1809~1865)、俄国的M.A.巴枯宁(1814-1876)及P.A.克鲁泡特金(1842~1921)等人,也相继提出过各种无政府主义主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蒲鲁东,他第一个使用了“无政府”概念并作了较系统的理论阐述。

  无政府主义者抨击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认为这些弊病的产生是由于国家和政府的存在。认为政府是一种强制力量,造成人们的屈从,而屈从是产生一切邪恶的根源。人们只应受自己意志的支配。必须立即废除一切国家,建立一个以个人自由联合为基础的、以小生产者为主体的、不设立国家政府的绝对自由社会。提出“自由即至善”的口号,认为个人自由高于组织纪律,个人意志高于集体意志,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自由产生了社会秩序而不是社会秩序给人们以自由。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无政府主义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的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影响日益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由于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日益频繁,60、70年代,欧美一些地区又兴起了一股无政府主义思潮,许多人创办报刊,发表论著,继续宣扬无政府主义。大部分人主张和平宣传,也有少数人走上了恐怖主义道路。

  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从欧洲和日本传到中国。中国早期最有影响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刘师培、张继等人。他们创立无政府主义团体和刊物、宣传蒲鲁东、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人的观点。由于老庄虚无思想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影响,焚符破玺,无为而治被一些人认为是理想社会,并把它和西方的无政府主义相比附,因此无政府主义曾一度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无政府主义开始走向衰落。无政府主义者纷向四方面转化:①改变立场,信仰马克思主义;②消极颓废,或遁入空门;③与反马克思主义势力合流;④继续打着无政府主义旗号,苦撑破碎局面。1932年,无政府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流派在中国已彻底破产。(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2、马克思主义:

  又可以叫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要通过社会政治运动,这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提出的(参见《共产党宣言》)。后来经列宁等人继承和发扬,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马克思主义分析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20世纪初,发展自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装夺取政权。

  虽然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没有像小说《乌托邦》一样详细描述“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的。在理论上,共产主义是一个消除了阶级的社会,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根据共产主义的理论,要达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是通过革命,暴力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占人口少数的处统治和剥削地位的资产阶级将会被占人口多数长期处于被剥削被统治地位的广大无产阶级取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这个政权称为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相信,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必将发展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到达共产主义。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由资本主义造成的。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不可能进入共产主义。要强调的是西方的改良社会主义跟列宁主义在政党的本质及重要性上完全不同。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1991年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也易帜。当前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古巴共和国。这些国家现在大部分都处于所谓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国家部分实行了传统上认为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如中国;而有的国家依然持续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如朝鲜。(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3、社会民主主义:

  近、现代工人运动中流行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的思想体系。1951年后又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容很不相同。

  “社会民主主义”一词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中。它把“社会”一词附加在当时流行的“民主主义”概念上,用来表达激进民主派在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把政治改革与有利于劳动群众的社会改革结合起来的要求,它是传统民主主义的引申。19世纪60年代,社会民主主义成为工人政党的纲领。这一时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上一致。第二国际后期,社会民主党发生分化。原第二国际左派从社会民主党中分化出来,建立共产党。他们抛弃了社会民主主义概念,采用共产主义概念。右派和中派在20世纪20年代初合并,建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仍然使用社会民主主义名称。从此,社会民主主义成为与苏联共产党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和改良主义的代名词。它反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批评苏联没有民主,扼杀自由,力图走一条在资本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主要代表人物有伯恩施坦、K.考茨基、E.F.M.德宾、H.德曼、H.拉斯基。社会民主主义继承了近代西方自由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并力图把两者结合起来。它强调不仅要争取和扩大传统自由民主主义在政治上的成果,而且要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剥削、贫困、失业等。它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持否定态度,要求按社会主义原则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但反对把暴力和革命作为社会变革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1951年社会党国际的纲领性文件《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1951),第一次正式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政治纲领。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它被社会党国际各党所遵循。主要思想代表有:奥地利的B.克赖斯基、德国的W.勃兰特、瑞典的O.帕尔梅、法国的F.M.M.密特朗、英国的C.A.R.克罗斯兰。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拒绝把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作为唯一真理,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它放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平稳地进行社会变革;它放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把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为人民党,主张实行多党制。其目标是走第三条道路,具体内容是实现自由、平等、正义和互助。它几乎承认所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把自由和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主张扩大自由民主权利。同时,它坚持政治民主必须与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结合起来。要求建立一种在社会监督之下的经济制度,通过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部分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限制和调节私人资本、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措施,使经济为全社会服务。保障人民的社会权利,消除性别、社会集团、城乡、地区和种族之间的歧视。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东欧局势急剧变化和苏联的解体,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展。

  为一更好的理解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差别,我们有必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论述。在理论上,我们又可以区分为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上,我们则可以分为暴力革命、社会改良和恐怖破坏三种方式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理论上,由于宇宙万物都有时空属性,因此我们在研究事物的时候,有时会侧重于时间维度,有时则会侧重于空间维度。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也是这样,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都侧重于空间维度,侧重于考察某一时期(比如,当前、未来甚至古代)社会的具体模式和制度结构,这样的社会主义又可以称之谓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它们着重于建设具体的社会制度;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则侧重于时间维度,侧重于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从而论证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必然实现性及实现的方式,因此可以称之谓历史论证社会主义。

  在实践上,无政府主义可以分为社会改良和恐怖破坏两派。浦鲁东就是社会改良派,他认为自己可以发明出种种社会改良方案去消灭资本主义的坏的方面,而保留其好的方面,从而将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巴枯宁则是恐怖破坏派,他反对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主张通过暴动和不间断的破坏立即消灭国家,然后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各自由公社的联邦。马克思主义是暴力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则是社会改良派,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平稳地进行社会变革,将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主要活跃于早期——第一国际时期(1864~1814),中期开始衰退,后期则基本消失;现代意义的社会民主主义主要活跃于中后期——即第二国际(1889~1872)到现今,1951年又改称民主社会主义,是以伯恩斯坦为鼻主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也经历了高潮和低谷,但一直都起着比较大的作用。第一国际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合作建立的,后来也因为彼此的观点、立场不同,而分道扬镳;第二国际则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主张走改良道路的拉萨尔主义合作所建立的,后来则因为彼此的观点、立场不同,而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左派坚持马克思主义,中派表面上坚持中立实际上靠近右派,右派坚持社会民主主义。

  由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和复杂,以及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因此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无政府主义也有认为不属于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从近代的社会民主主义中分化出来的,无政府主义也被认为是早期的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社会民主主义)也有人认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分化而来。(资料来源:网络)

  四、社会主义的未来或第三阶段的社会主义:

  总结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对我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列宁主义道路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在鼎盛时期几乎统治了半个地球;以伯恩斯坦道路建立的社会主义在西方国家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在2004年5月1日以前原15个欧盟国家中,有13个是社会民主党在执政,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民主主义已开始向亚非拉地区发展。

  由于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我们现今的许多人已不在相信社会主义了。但这与我们长期受到的误导有关,这一误导使我们认为只有列宁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才是社会主义,西方国家都是资本主义。这一误导的最大问题就是排除了社会主义的另一支——社会民主主义为社会主义。西方学者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一般不这样划分,而是将我们以前所说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一律称之为“共产集权国家”,而将“资本主义阵营”称之为“工业化民主国家”。事实上,当年马克思为了将信奉自己的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改良社会主义区分开,而将自己的理论改称为共产主义了。当我们明白了这一概念上的误导,以及知道了当前的许多西方国家(我们以前常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社会党在执政,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被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相信社会主义了。

  社会主义的未来应该是哪样的呢?我认为首先就是确定社会主义正确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反抗家族性质的财产私有制(财产世袭制),而不是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犯类似前苏联的错误,虽然个人性质的、经济意义的私有制废除了,但是家族性质的财产私有制却得以保留,不仅如此,而且还大量滋生那种落后的权力的变相世袭制,甚至像朝鲜更是恢复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世袭制。

  其次是应将时间序列的历史论证和空间序列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而不是发展哪一个侧面。这样就不会导致象列宁主义那样夺取了政权却不知该如何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也不会象民主社会主义那样注意短期的利益而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当然为了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的近期目标定为实现对巨额财产收取高额遗产税,对巨额收入收取高额个人所得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是合适的,但因此而放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不对了。

  至于是象列宁主义那样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还是象拉萨尔、伯恩斯坦那样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和平的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问题。一般而言,战乱年代更应该通过暴力革命,和平年代更应该通过改良的方式。列宁主义之所以是在一战初期、二战后期获取了巨大成功,正是因为他的暴力革命道路适合于战乱年代。伯恩斯坦的改良主义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取得了极大成功,也正是因为西方国家有健全的议会民主制,适合于他的和平改良道路。至于巴枯宁的恐怖破坏的方式,我个人是不认同的。

第13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段, 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16世纪初至18 世纪末, 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 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 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 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 40年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入工人运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宁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论断,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首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证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完全可能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认采取了向城乡资本主义全面进改的方针,提出了“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的方针。从此开始了苏联全盘集体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突出发展重工业的一工业化,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领导职务终身制,文化、学术上的是非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说了算。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功绩,又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特别是在后来和平建设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和产品经济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经济走向停滞。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领导职务终身制度都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的实践。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都是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仿效苏联,这就难免导致失误和困难。人们从实践中吸取教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探索过程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是对马克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巾国革命和建设成功解决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宝库中的重要理论财富, 为半封建、半殖地国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总结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经验,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行不懈的探索, 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社会主义,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时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中的发展、继承中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完整准确的理解,并且对毛泽东思想也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邓小平认为有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并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了较系统、较初步的回答。【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本质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等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也经历了与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论战斗争。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贯穿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始终。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继续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斗争以外,还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几大思潮进行激烈的斗争和交锋,斗争矛头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面旗帜、一个理论体系的论断,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思想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质上说不是一些教条式公式、定理, 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发展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吸取“黑格尔哲学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闭”的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经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须以开放的状态与时俱进,不断地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典作家的贡献是巨大的,西方马克克思主义研究者也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体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西方、拉美国家的探索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史的研究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研究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要分析众多的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过贡献的人物的思想,也包括吸纳准马克思主义的,甚至非马克思主义的对于当代资本本主义的批判、对于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探索等有益思想,了解思想理论界发展的最新动态,批判地学习,在比较中鉴别,这对于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4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顺应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所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理论,特别是对党员教育工作也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党的各项工作,做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而目前党员教育工作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党员教育规律,健全党员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完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增强党的战斗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与模范性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一项首要战略任务。而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是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和途径,也是提高党员素质的

  根本且最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当下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1、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强党性。崇高的革命理想是督促党员不断学习进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思想支撑,只有拥有了这种革命信念才会有内在的动力。党员只有在主观意识上认识到党员教育建设对于党的工作的重要作用,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改变,才会更加重视理论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内在动力,在今后的党员教育中要加强党员思想的教育,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2、调整党员教育学习内容,提素质。要根据形势发展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不断充实调整和扩展党员教育的内容,坚持与时俱进,力求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及时吸收进来,使得党员教育内容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同时要针对党员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教育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对于不同的党员群体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从而有针对性但全面地提升党员同志的综合素质,切实地为党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做出贡献。例如,对于在校生需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内容着重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其与党员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而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党员需要同职业道德培养和岗位技能的培训有效融合。3、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建强党。党员教育需要突破传统手段的桎梏,开拓更新颖的方式、方法、途径进行推广。各党组织可利用络资源,通过党建站、远程教育、声像资料等手段,采取互教互学、场景模拟等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广大党员干部可及时下载培训资料,充实现代远程教育内容。党员可通过络随时下载政治理论专题、时事热点、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等培训节目,共享教育资源。党员教育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就更容易吸引党员参与到其中,能够充分带动了群体的学习热情。此外,还能够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等形式,了解党员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实现互动培训,大大提高教育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只有党员群体坚持不断学习,整体素质才会得到提高,只有党员群体素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够有效体现,也才能够实现强党、强国的伟大梦想。“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党员教育工作不能急于一时,需要在今后长久的工作中逐渐改进和完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和磨合,与时代发展相协调。更重要的是,需要讲求教育方法,以人为本,以情感人,来增强教育的

  渗透性,这样才能将党员教育有广度、有深度的开展,才能够强党性、提素质,圆强党之梦。篇二:大学生学习党史国史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对党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做为党员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充满了继续努力的动力。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党性与提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促进,但强党性是根本,当党性修养提高了素质也自然提升了。因为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行动指南。研究生党员是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非常活跃、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群体。研究生党员更要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采取切合实际的途径和方法,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第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加强政治理论修养。理论思维是人特有的一种素质,是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业深层的全面本质及深层本质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可以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性,是一种从整体上、全局上、本质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共产党员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是正确揭示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首先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这样才能为加强党性修养提供必要的理论前提。第二,认真履行学生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乃至全社会的先进分子,应当在开拓创新方面走在社会的前列,要从党性的高度,切实担负起“创新”的倡导者、策划者、组织实施者的作用,即当好先锋,起领导作用。我们要真正成为队伍中的榜样和模范,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成为先锋,更要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率先垂范,认真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周围同学树立榜样。第三,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实现人生的价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作为“智力密集区”的高等学校,广大研究生则是先进文化的直

  接接受者和受益者。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知识的特征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和集成。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所必备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使自己成为党的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是研究生党员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第四,要求真务实以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践品格,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实践中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增强党性修养必须在自身思想建设上做文章。坚持实践原则,要注意对客观实际的正确把握,最基本的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实,注意日常工作和生活养成,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做起,遵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提高审美意识和鉴赏水平,不断升华人生追求,使之习惯成自然;要注意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路和对策,转化为抓落实的实践过程。做好转化工作,避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尤其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言与行的关系。在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及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应该做到:专业学习上认真刻苦,努力钻研;日常生活中艰苦朴素,不讲排场,不铺张浪费;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努力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领导水平。只有这样,研究生党员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此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还需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始终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和党的目标,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党员。

第15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却从许许多多长辈们的陈述中慢慢的在体会了这句话,直到长大后,读了中国近代史,看到了众多历史书籍中的真实画面,才知道什么叫历史,才知道中国共产党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伟大的组织。才知道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所在。
  中国共产党已经迎来九十华诞!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细读中国共产党党史,我深感当今稳定而繁荣的社会局面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也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
  通过党史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党和军队建设的知识,我觉得了解党和军队的发展史是自身素质的一种积累,更是时代的所迫。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学习感受和改变。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愧疚。现在的我们,充分享受着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爱与呵护,然而对于我们国家的政党与军队的建立、成长、发展、壮大直到而今的辉煌,从来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如今看似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日常生活,是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得以实现的。回想起我以前抱怨学习生活的情景,感觉非常愧疚那些为了我们自由与幸福的先烈们,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工作,该如何面对他们。
  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奉献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从鸦片侵蚀,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日本侵略,中国受尽凌辱。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一步一步走来,我们渡过了很多的难关,取得了不少的胜利。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展“四史”学习,有助于党员干部更加了解中国历史,学习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坚忍不拔,以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完成了这一壮举。1**0年,中国登山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最高点,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顶的伟大壮举。今年5月27日,由专业测绘人员与登山队共同组成的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测量,这次,他们的设备更先进了,技术也更成熟了,精度也更高了。无论是长征精神还是攀登精神,勇士们都朝着既定目标,始终坚守和坚定信念,并为之不断奋斗,过程极其艰苦艰险,可是他们成功了,他们向世界证明中国在强大。深入学习“四史”,更能深刻体会我们的国家从弱小变为强大的不易,能更深地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解放至今,涌现了很多优秀人物,有“甘当螺丝钉”的雷锋同志,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书记,还有“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法官等等,他们心中都装着人民。他们都有艰苦朴素、忠诚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四史,更要学习这种精神,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勇于担当。基层的工作者,工作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设身处地的为群众所思所想,解群众所难所惑,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感受到我们是在为他们服务。
  学习“四史”不在一时,更要坚持长久,要自觉读原文、观看专题片、逛展览等多方式进行学习,丰富内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要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取得优良成绩不断努力。

第16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

  2.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3.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5.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6.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17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

  2.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3.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5.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6.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18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进行列举,也可以从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这些成就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的独特魅力、焕发的生机活力和持续产生的国际影响力。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成绩列举和现象描述,而要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还应该进一步阐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原因明、道理清才能更加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道路”至关重要。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2013年1月,xxxxx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我们坚持走、正在走的是一条“人间正道”。道路正确才能距离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越来越近,才能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否则将南辕北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这条道路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不是主观臆断和照抄照搬的产物。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是选择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是选择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2014年,xxxxx在欧洲访问时,也曾指出:“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时,中国国情与俄国相近,俄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通过工农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性。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方向上、方法上、精神上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厚影响,“催速了中国革命的实现”,促使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的战乱、分裂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以及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巨大成就,又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经过40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最终形成一条符合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普遍性意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立足中国实际和基本国情;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道路,所以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激励和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而这个先进性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上。从社会制度层面看,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精神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也要比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先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为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个大的历史时段。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再简单是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控诉和对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同情。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资本必须不断扩张,但是资本主义却受有限市场、有限资源和有限创新主体的限制,设定了自身的发展极限,并且资本主义为了自身利益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最终依靠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从空想变为现实。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崇尚和倡导的价值目标、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和实践的导航仪和风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实践区别于其他“主义”的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拉萨尔的公平观,同时确立“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公正”的含义应该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民众,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于其他“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所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为鉴戒,但拒斥西方的“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在国家层面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提出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提出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似乎和西方资产阶级倡扬的核心价值观并无二致,难道西方国家就不倡扬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倡扬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倡扬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吗?实际上,这一提问方式暗含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同时也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肇始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包含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借鉴的、可以称之为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元素。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鉴戒,吸收其中包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价值共识。但同时,我们坚决拒斥西方国家打着“价值共识”的旗号,传播“普世价值”。因为西方提出所谓的“普世价值”,绝不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价值共识的美好追求,而恰恰是利用人们追求价值共识的美好愿望,运用“普世价值”这种非政治性话语达到某种政治意图。对于这种承载政治使命的“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应当要加以拒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决定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才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也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做到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强调社会与个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个人、个人价值的存在,而是主张“现实的个人”是理论的出发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个人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和前提,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最恰当地表达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核心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xxxxx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和实现路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跟上时代、顺应形势、不断认识规律,才能充当现实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这决定了不断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样态。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以时代化、民族化的形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民族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在中国的时空展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坚持基础上的创新,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立足时代、关注实际问题、着眼理论创新和实际运用,是改革开放40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正是因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行动指南的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前行,才能创造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彰显自己的“好”,持续焕发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将改革开放的成果固化下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坚持辩证法、两点论二者的有机统一。2014年5月,xxxxx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第一,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所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之间的关系、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根本不同;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第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有利于各民族的大团结和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与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不同,我们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这种政党制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允许多个政党的合法存在。目前在中国除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二是其他的合法政党以民主协商的形式参政议政。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和特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计献策,使国家的方针、政策更科学、合理、正确;能够在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下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使人民内部的局部利益、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根本利益相互协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各自根据本国民族情况采取不同的民族治理模式。我国采取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力,充分调动了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形成了各民族互帮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发扬社会主义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组织和成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如农村建立的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建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性社团的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构成了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发扬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为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为了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以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从而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规律和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优势。我们只有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始终保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进程,为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有利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组织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团结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发展目标前进;有利于更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分工与协同、监督与支持、制约与效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保证国家机关依法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第19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第一时间段,想象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布《乌托邦》至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布《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来,在生产力方面,是手工向机械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方面,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规划经济、按劳动分配,听起来像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着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关注他们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他们对从富裕或有权力的资助者那里得到帮助抱有模糊的希望。

  2.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必须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机械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薪阶层团队迅速扩大,工薪阶层运动也迅速发展。19世纪三十四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代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系统地说明了剩馀价值学。1880年,恩格斯发布《社会主义从空想科学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中考虑科学的飞跃。

  3.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罗斯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第一次爆发二月革命,颠覆了沙皇的统治,但弱弱的资产阶级却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犹豫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就是建立俄罗斯苏联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统一天下的世界结构。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的经济政策,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渐形成。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逐渐放弃了新的经济政策,建立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渐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和潜在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和勃列日涅夫的早期改革无法真正接触到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放弃十月革命之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幸福。

  5.第五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十月革命响起,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花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课题。起初,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的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立即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并建议我们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以毛泽东发布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主要标志,我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新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党取得的积极成果却极为宝贵,为新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6.在第六个时间段,我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是向新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斗争的时代,为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之间最基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比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生产力,更有效地提高综合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的思想解放。公有制是主体多种多样的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以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多样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持。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理论等都是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最快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势。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其他脉络。

  六个时间段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来源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线索,是主线,但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切。

  例如,与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列的,还有其他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建设、改革和探索。另外,发展中国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学术界一般被称为民族社会主义。

  再往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发展迅速。民主社会主义既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现实。他们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他们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许多原则,他们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伯恩斯坦说的,目标不足,运动都是。所以说他。

  总体上属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资本主义。

  还有,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还长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过长期理论斗争的一些社会主义流派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中国也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在21世纪还会存在,不仅以思想流派的形式存在,还会以各种实践形式存在。那些失败的社会主义实践,究其根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需要说明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越来越成为消极因素。马克思说过,“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1848年之后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总体而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20篇: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顺应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所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理论,特别是对党员教育工作也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党的各项工作,做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而目前党员教育工作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党员教育规律,健全党员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完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增强党的战斗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与模范性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一项首要战略任务。而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是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和途径,也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本且最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当下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1、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强党性。崇高的革命理想是督促党员不断学习进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思想支撑,只有拥有了这种革命信念才会有内在的动力。党员只有在主观意识上认识到党员教育建设对于党的工作的重要作用,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改变,才会更加重视理论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内在动力,在今后的党员教育中要加强党员思想的教育,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2、调整党员教育学习内容,提素质。要根据形势发展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不断充实调整和扩展党员教育的内容,坚持与时俱进,力求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及时吸收进来,使得党员教育内容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同时要针对党员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教育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对于不同的党员群体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从而有针对性但全面地提升党员同志的综合素质,切实地为党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做出贡献。例如,对于在校生需要结合

  学校教育的内容着重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其与党员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而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党员需要同职业道德培养和岗位技能的培训有效融合。

  3、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建强党。党员教育需要突破传统手段的桎梏,开拓更新颖的方式、方法、途径进行推广。各党组织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党建网站、远程教育、声像资料等手段,采取互教互学、场景模拟等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广大党员干部可及时下载培训资料,充实现代远程教育内容。党员可通过网络随时下载政治理论专题、时事热点、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等培训节目,共享教育资源。党员教育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就更容易吸引党员参与到其中,能够充分带动了群体的学习热情。此外,还能够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等形式,了解党员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实现互动培训,大大提高教育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只有党员群体坚持不断学习,整体素质才会得到提高,只有党员群体素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够有效体现,也才能够实现强党、强国的伟大梦想。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党员教育工作不能急于一时,需要在今后长久的工作中逐渐改进和完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和磨合,与时代发展相协调。更重要的是,需要讲求教育方法,以人为本,以情感人,来增强教育的渗透性,这样才能将党员教育有广度、有深度的开展,才能够强党性、提素质,圆强党之梦。

热门标签: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范文(通用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范文(通用20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