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范文六篇

时间:2021-08-09 百科大全 点击:

【www.shhhjz.cn--百科大全】

一个例子可以是虚构的故事,也可以是客观事实。1.可作为依据的先例。2.有代表性的东西可以作为例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

  摘要: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民族服饰和气候使得藏族人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藏族民间舞蹈在藏族文化中占有较重的地位,藏族舞蹈对于藏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藏族民间舞蹈中,屈伸动律拥有很多形式,不同地区的藏族民间舞蹈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屈伸动律也会随着不同区域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本文从屈伸动律的种类和运用上阐述了藏族舞蹈中独特的屈伸动律。这种独特的藏族屈伸动律也极大的影响了藏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屈伸动律;膝关节;艺术价值

  一、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一)由速度决定的柔动律

  藏族民间舞蹈中,女性舞者通常都会呈现出自然优美的感觉。拥有典雅的上身舞蹈动作是藏族女性舞者为之荣耀的事,那种柔美的感觉让人不能移开视线。柔动律的主要动作特点是柔(柔韧),主要体现在肢体运动的自然摆动、连贯柔美,速度轻缓[1]。例如藏族弦子舞蹈是以优美抒情为主要特点,它的所有舞蹈动作都贯穿着柔和的动作。而构成这一动律特色主要是由腰部、膝部和肩部带动着手臂摇摆,舞步转换等动律。舞者用身体的韵律来表达舞蹈的思想和情感,体现神韵之美。柔软是对所有民间舞蹈表演者的最基本要求,它不仅仅包含表演者身姿柔软,也要求跳跃时身体轻盈如柔软的丝带,做舞蹈动作时柔软如初春柳枝,表演者的每个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优美。总之所有的动作柔美、速度轻缓,以速度控制肢体达到柔的效果。柔软动律是表演者对舞蹈情感的抒发,也是对舞蹈人物情绪的表达。

  (二)由速度、力道和幅度决定的屈伸动律

  藏族民间舞蹈对于屈伸动律的标准是非常严苛的。根据屈伸速度的快慢,力道的大小和幅度的不同来呈现不同的屈伸动律。膝部的屈伸动律是整个舞蹈节奏的关键因素,随着舞蹈音乐的节奏,膝、腕、腰三个部位的配合摆动。以上动作协调进行会促成舞者身体进行有节奏的轻微晃动,这个晃动则是藏族民间舞蹈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舞者对于速度、力道和幅度的控制决定着屈伸动律的动作特点。屈动结合的舞蹈动作始终是藏族民间舞蹈最常见的动律形式。

  (三)由频率决定的颤动律

  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动律多种多样,因此对动律的掌握是最基本的。藏族民间舞蹈动作中,颤动律着重要求在膝盖上有连绵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2]。例如藏族弦子舞蹈,其中最常用到的“柔颤”动律,柔颤动律不同与柔动律,是在频率和节奏上相对柔动律都较快的颤动动律。“柔颤”要求舞者对于膝部有着相当高的控制力[3]。柔中带颤,颤中有柔就是柔颤动律最为鲜明的特点。

  二、藏族舞蹈中屈伸动律的形成

  (一)屈伸动律形成的地理因素

  藏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西藏地区,那里海拔高,地势险,因此,藏族人民一直都过着爬山的日子,这也是为何藏族人民可以拥有非常健硕并灵活的双腿。因为西藏地区高山峻岭繁多,藏族人民都是要穿越崎岖的山路才能出行,所以膝盖的屈伸动作是日常最频繁的腿部运动,也是最为擅长的运动,从而对于膝部的控制力可谓是游刃有余。人们在登山时身体向前倾斜,脚部上提,重心下沉,不仅有力而且沉稳,这让藏族人民的拥有了灵活有力的膝关节。藏族人民热爱舞蹈,人们经常会欢聚一堂以舞蹈的形式去表达情感,所以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屈和伸就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最常用的舞蹈动作,这也是屈伸动律的形成原因之一。

  (二)屈伸动律形成的服饰因素

  藏族人民的服饰都是比较厚重的大袍子,因为他们居住在西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且早晚温差很大。藏族人民通常穿着用兽皮制作的厚重的棉袍,并且会在腰间缠上很多腹带。藏族人民鞋子都是高过膝盖的大皮靴,用来保护经常运动的膝关节。这一身的服饰非常重,再配合较重的头饰,使得人们在装扮后都会自然的形成膝部弯曲以此来支撑和调节。这也正是藏族人民在行走时相对膝关节的屈伸幅度大,行走速度也较为缓慢的原因。因为气候寒冷加之服饰沉重,使得藏族人民的膝关节不论是行走还是站立都会形成较大的弯曲状态,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藏族舞蹈中的屈伸动作。所以说藏族服饰的特点也是藏族舞蹈屈伸动律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屈伸动律形成的劳动因素

  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五六千米的西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温差极大。人们的生活和劳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人们在日常劳作时,不论是农作物的播种或者收割、还是牧民放羊或者挤奶,或人们盖房的劳作时,藏族人民都会以歌为伴,兴起时便会翩翩起舞。这样边劳作边唱歌边跳舞,人们欢声笑语,舞蹈配合劳作,便也慢慢促成屈伸动律的慢慢形成,便有了日后我们在藏族民间舞蹈中常看到的屈伸舞蹈动作。

  三、屈伸动律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藏族民间舞蹈的屈伸动律是特别突出明显的。膝关节的屈伸动作始终贯穿于整个舞蹈中。藏族民间舞蹈的屈伸动律又是最基础的,不论什么区域的藏族舞蹈,不论什么形式的藏族舞蹈基本上都是开始于屈伸。

  (一)颤动动律在藏族舞蹈踢踏中的运用

  藏族民间舞蹈动作中,踢踏是较为常见的,而这个踢踏的动作关键就在于对于颤动的把握和运用。颤屈伸就是我们看到的在踢踏舞蹈动作中膝部的小幅度快速屈伸。

  踢踏是一个舞者用脚掌去完成的舞蹈动作,它是一个需要运用脚掌做前后的节奏型动作,动作的要领在于轻重配合节奏而发出的声音。而膝部的动作直接关系到脚掌的轻重和声音的不同,在踢踏的动作中,膝部屈伸动作往往幅度较小但是速度较快,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高频率的脚部动作,整个膝部的屈伸动作也就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中的颤动律,这也是藏族民间舞蹈中踢踏动作的神韵所在。

  (二)慢屈伸动律在藏族舞蹈弦子中的运用

  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因其地区广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的藏族民间舞蹈风格。弦子舞蹈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藏族民间舞蹈之一,主要以端庄、高雅、潇洒和优美的风格为主。藏族民间舞蹈中,慢屈伸动律是最为常见的屈伸动律。在屈伸动作中,要求舞者的膝关节灵活且富有弹性。慢屈伸是膝部屈伸的动律,配合节奏频率较慢的屈动舞蹈动作。如藏族舞蹈弦子中,要求舞者运用肩部、腰部和膝部带动其他部位随着节奏连绵不断的柔韧起伏,在屈伸的不断重复中,舞者张弛有度的控制着屈伸的频率。舞者无论身体转动的方向如何,都处于膝部富有弹性的慢屈伸动律中。

  结论

  藏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的影响,让藏族人民拥有高亢的声音,强壮的体魄,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身边的一切。藏族民间舞蹈中,屈伸动律是基础也是核心。人们对于藏族民间舞蹈最深刻的印象就来源于屈伸动律下的舞蹈动作特征。屈伸动律在藏族舞蹈中贯穿始终,带动着不同的藏族舞蹈动作,形成了各种风格的藏族民间舞蹈,也展现了藏族民间舞蹈的不同韵味。

  藏族民间舞蹈拥有独特的膝部动律,这种膝部的屈伸动律成为了藏族民间舞蹈的核心,也由此催生了各种独特的藏族舞姿,使得藏族舞蹈的风格有着不一样的民族风格和魅力。

  在藏族民间舞蹈中,屈伸动律可以做为一个单一的表现形式,也可配合其他舞蹈动作形成更多的表演形式。舞者灵活运用屈伸动律来表达藏族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细腻的屈伸动律让舞者用心的体会藏族人民的民族魅力。屈伸动律使藏族民间舞蹈有了灵魂,更有了一种迷人的魅力。它是藏族舞蹈的精髓所在,更是藏族舞蹈舞姿的根源所在。

  注释:

  [1]运紫薇.谈“屈伸”在藏族舞蹈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教育,2015(05).

  [2]赵玺昌.藏民族舞蹈中的“颤”[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华毛措.试论藏族舞蹈的屈伸颤动韵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參考文献:

  [1]运紫薇.谈“屈伸”在藏族舞蹈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教育,2015(05).

  [2]赵玺昌.藏民族舞蹈中的“颤”[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华毛措.试论藏族舞蹈的屈伸颤动韵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4]刘凛溪.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6(22).

  [5]乌日娜.屈伸在藏族舞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中),2010(09).

  作者简介:

  邓昕妍(1994.10.10—),院校:吉林艺术学院。

  指导教师:平原。

第二篇: 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

    摘要:热巴舞是藏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大型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也是藏族代表性的舞蹈艺术之一。它以其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技艺精湛的舞蹈特点,丰富的内容、完整的结构和高超的技艺,诙谐风趣的艺术风格,成为深受藏族群众喜爱的歌舞表演形式。热巴艺术不仅具有久远的历史,而且流传范围极广,影响极大,文化内蕴丰富,民族地域特色鲜明。本文对热巴的历史起源、流传分布地区、表演形式、风格流派、艺术特点、表演服饰道具、传承与发展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热巴舞;藏族;歌舞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7-122-01

         一、藏族热巴舞蹈

         (一)热巴舞蹈概述

         热巴舞是藏族古老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与“锅庄舞”、“弦子”并称为藏族三大舞蹈。热巴舞约在公元11世纪产生,流传的区域主要在我国藏族居住区,从西藏那曲、林芝、阿里到四川省甘孜巴塘、青海省玉树和甘肃省甘南藏区等地,甚至延伸到与我国相邻的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粗犷、奔放、浑厚、灵活、旋转、飘逸以及高难度的舞蹈技艺是热巴舞的风格特征。热巴舞借助的道具为鼓、牦牛尾、藏铃,显示了热巴舞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和拟兽图腾崇拜的特征。其前身就是在吸收了古象雄文化、民间祭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苯教“巫舞”和“图腾舞”,发展至今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集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元素为一体的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民间舞蹈。

         (二)热巴舞蹈历史起源

         关于热巴舞的起源,有观点认为“热巴舞起源于公元11世纪,是由藏传佛教大师米拉日巴创造”。也有文献记载:“构成热巴舞艺术的某些基本元素早在公元10世纪前就已产生,公元11世纪时,佛教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和其高徒热穹巴?多吉扎巴为热巴舞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早期米拉日巴是信奉苯教的后来改宗佛教,拜噶举派始祖玛尔巴为师矢志习受密法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可见在热巴舞的起源中,藏传佛教大师米拉日巴和其高徒热穹巴?多吉扎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热巴舞蹈表演形式

         热巴表演的形式比较丰富,共包括乐舞、歌舞戏剧以及杂耍、气功表演、卡夏、牦牛舞、鹿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热巴表演中的乐舞:指热巴卓,即男艺人手持盘铃,女艺人手执皮鼓边奏边舞的表演;歌舞:指热巴谐,即男艺人拉奏比旺琴女艺人表演弦子。它是来自民间的歌舞形式,被吸入热巴的演艺之中,成为演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戏剧,指一些热巴小戏,小戏有多个剧目,每次演出的剧目并不固定,可多可少。小节目中的特技表演和气功表演,指接在鼓铃舞之后的一些高难度动作的表演。在热巴表演的各种形式中,热巴卓与热巴谐是热巴表演中主要的两部分,而热巴卓又是热巴演艺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形式,也是热巴演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各地的热巴虽然由于分布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流派,因而在表演形式、艺术风格、朗诵与说唱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各地热巴基本的表演程序大同小异。

         (四)热巴舞蹈艺术特点

         热巴舞的动作开朗大方,粗犷矫健,女子舞点十分丰富,舞姿变换多端;男子舞蹈潇洒稳健。舞蹈形态、气质反映出热巴人刚毅,豪放的性格。

  特技表演是热巴艺术十分精彩的插部。特技表演有单人、双人、集体表演,而以男子特技为主。在进行特技表演时,女子鼓点是伴随男子的表演而即兴有机配合,起助兴和伴舞的作用。男子舞表演结束后,接着山女子进行集体表演,如“顶鼓旋转”“翻身甩鼓”“缠头击鼓”等。

         (五)热巴舞蹈风格流派及流传分布地区

         热巴舞发展至今形成许多风格流派,主要流传在西藏昌都地区为中心、西藏那曲地区、林芝地区、云南省迪庆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自治州、青海省玉树自治州、甘肃的藏族集聚地。根据热巴舞流传区域的不同主要流派分为:”丁嘎热巴”、“丁青热巴”、“巴塘热巴”。“丁嘎热巴”流传在藏北草原那曲地区。“丁青热巴”流传在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一带。“丁青热巴”是一种肢体性难度性很强的舞蹈,在说、唱、跳的过程中穿插杂技,气功等内容“巴塘热巴”主要流传于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一带。尽管风格流派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却都具有“热情、粗狂豪放"的内涵特征及“高难度”的舞蹈技艺。

         (六)热巴舞蹈表演服饰道具

         热巴舞蹈的表演服饰中唯一不同的是,男舞者会在腰间系上一条花绳裙。此绳裙用黑白牛毛搓制而成,每根绳尖上都要系上各种不同颜色的毛樱,在艺人们心中,不论是黑色牛毛、白色牛毛,还是毛樱,都和大象有关,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这也和热巴舞蹈本身的祝愿吉祥的寓意十分相合。世世代代的热巴人右手持铃,左手拿着红色牦牛尾巴,跳着辟邪驱鬼免灾的热巴舞,便成为了广大藏区传统的欢乐习俗。

         二、热巴舞蹈传承与发展

         当代热巴舞是以舞台为阵地,是展示藏民族审美意识并与时代同步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再发展”必须突破以下几点:1、舞蹈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得到合理升华;2、要巧妙的将藏民族浓厚的文化底韵与当代舞蹈有机的结合; 3、编导要用舞蹈工作者独有的艺术眼光从现实的“大生活 ”中提炼出可舞性极强的“小细节”将其合理的舞蹈化,运用艺术的扩张手法,并以热巴舞的表现形式塑造形象,表现情感。热巴舞在传承与创新的这一关系上必然表现在首先是继承,之后才是创新。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并保持热巴舞的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等特性,是热巴舞为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的根本。

         结论

         热巴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藏族人世代口传身授,经过无数次的改编、加工才最终流传至今,这既是传承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这种传承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且多数时间表现出目的性和方向性。但是,传承这种舞蹈的形式又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载体的变化自然而然地逐渐发生着缓慢的变异或者发展或者消失。因此热巴舞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则是绝对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编写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泽仁拉姆.《藏族热巴舞》.舞蹈,2001.

         [3]孙明光.《丁青热巴舞》.舞蹈,2003.

         [4]红涛.格桑曲杰.《浅谈热巴舞的发展》.西藏艺术研究,2008.

第三篇: 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

  【摘要】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喜歌善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嘹亮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灿烂的高原农牧文化和劳动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西藏西部的民间歌舞呈现出明显的多分格特征,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藏族舞蹈的独特性在于舞蹈当中的发力点几乎全在膝关节处,其膝部有规律的屈伸和颤动是藏族舞蹈中的核心动律,并由此屈伸动律变化而形成各种舞蹈动作,使藏族舞蹈富有独具一格的魅力。文章分析了“柔、屈、伸”这三大基本的动律特征,以及其贯穿于舞蹈中的重要体现,总结了藏族舞蹈的总体风格特征与训练价值,说明了藏族舞蹈不但具有观赏性,而且也是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的精髓。

  【关键词】柔;屈;颤;藏族舞蹈;屈伸动律;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54-01

  一、关于“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具体动作分析

  藏族女性的形态特征,上身动作含蓄典雅,给人以自然优美的感觉。“柔”不仅要求女性舞者“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而且求要求膝部屈伸的频率较慢,形式为一屈一伸,连绵不断,既松弛又有控制能力。舞者只有通过膝部屈伸的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训练,才能学习好藏舞中的“弦子”。“弦子”中的三步一抬、三步一撩等动作,表现出“弦子”特有的舞蹈韵味。进而产生“弦子”舞含蓄典雅、舞步轻盈、活泼流动的风格特点。

  “屈”为膝部屈伸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带动身体内在微妙的晃动,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比先屈”的动作规律。

  “颤”是否运用自如的关键是踢踏。踢踏是舞者用脚掌分别先后、轻重的在地面上做节奏性的运动,发出各种不同的“踏”的声音。再踢踏中膝的屈伸频率较快,幅度小,形成了上下快速颤动的屈伸动律,故而称“颤”屈伸。在动作中,舞者的膝部要做到松弛而富有弹性。

  屈伸动律贯穿藏族舞蹈始终,是藏族舞蹈的核心动律。藏族舞蹈膝部的屈伸是随着动作的起伏、舞姿的变化和节奏的强弱而发生变化的。藏族舞蹈的下肢动作极其丰富,使得屈伸动作形式多种多样,形成了藏族舞蹈的独特风格。

  二、“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体现及重要性

  在藏族民间舞的训练过程中,膝部的屈伸在运动的过程中,舞者的身体重心和受力点均在前脚掌上,脚后跟基本处于虚空状,即将身体的重量移至前脚掌,使膝部关节因此不会受到身体重量的压力,这也是藏族民间舞蹈中难度较高的技术动作。“颤”时又要把握住柔韧性和顺畅性,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就能较好地掌握膝关节运动规律,无论是哪种藏族舞蹈,都能够挥洒自如。

  如舞蹈作品《母亲》,以藏族舞蹈特有的体态特征为基础,塑造出一个时而像喜马拉雅山一样坚毅,时而像纳木错湖一样宽容的老母亲。舞蹈中的第二段利用优美流畅的弦子,膝部的轻颤和屈伸,刻画了一位翩翩起舞的年轻母亲,表达了年轻生命的活力与欢愉,“屈、伸、颤”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仅仅从这一简单的基本动作上,就能体会到藏族舞蹈中的“神韵”。舞者只有通过膝部屈伸的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训练,才能学习好藏族舞蹈,舞者都必须具备上述膝部的屈伸能力,否则无法完美地表现出藏族舞蹈特有的韵味。

  藏族舞蹈的核心动律“柔、屈、颤”始终贯穿于藏族舞蹈动作中,脚、胯、肩、头、臂之间的摆动状态和膝关节的柔、屈、颤,自然流畅、巧妙的结合。然而藏族舞蹈中这一精髓元素动律也始终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要求舞者把握其内在的运动规律,抓住膝部“柔、屈、颤”屈伸的妙处所在,这样在学习和表演民间舞蹈时就能领悟其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藏族舞蹈产生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与藏族人民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而藏族舞蹈中的核心动作“柔、屈、颤”,是最关键的舞蹈动律,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正确地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和表演中“屈伸”的重要性,才能自然感染学生去感受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仿佛走进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更加了解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沉淀与生命状态的舞蹈艺术。藏族舞蹈的发展学习需要更多地关注,需要更多人为它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不懈努力。我们要在保留原有的风格、特色上,沿着民族文化的根,在舞蹈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华毛措.试论藏族舞蹈的屈伸颤动韵律[N].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

  [2]张淼.试论“屈伸”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章,2012,26(3).

  [3]尕藏.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屈伸动律”形成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0,(2B):47-48.

  [4]程龙.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屈伸”的重要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刘凛溪(1992-),女,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5级舞蹈专业研究生。

第四篇: 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

  西藏是歌舞的海洋,这海洋遍及西藏的城市乡村,农区牧场。除宫廷舞蹈外,藏族的舞蹈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肢体语言的最直接反映,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和所有舞蹈一样,都是劳动人民用自身的形体动作表达情感、传情达意、与自然沟通的无声语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大背景,表现具体时代的生活现实,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我出生在藏北草原,在那里生活了近30年。藏北草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神秘而充满活力。在那片羌塘大草原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牧民。草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勤劳善良、勇敢豪放的性格;藏北的高天厚土,孕育了他们清澈嘹亮而又优美的歌喉。每一顶原始而又古朴的老帐篷,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每一顶老帐篷里传出的古老歌谣,都会触动人的灵魂深处。而牧场上每一个原始而又充满激情的圆圈舞、富有哲理的山歌还有那野性而又饱含无限爱恋的情歌,都让这里充满了和谐温情的气氛。 

    我是在藏北草原的帐篷里长大的,奶奶不管是放牛还是挤奶都背着我,所以草原是我生活的舞台,挤奶的声音和奶奶哼唱的古老牧歌给了我音乐的启蒙,黑色的牛毛帐篷是我的生命,这一切也成了我施展艺术才华的灵感源泉。

    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舞蹈,经过这里的人们代代相传,形成了现今较为完整的体系。对任何舞蹈进行创新确实很难,甚至连改一个舞蹈动作都会觉得那是一种破坏,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舞蹈变了味道,因此,后人在发展这种艺术时,从舞蹈动作到服饰装扮,对每个细节都要需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以保持藏族舞蹈的原汁原味。

    实际上,牧区舞蹈在传承方面并不存在问题。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从小就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早就对其熟记于心。但要想发展和创新,则需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长期的生活经验,加上自身的艺术修为,彼此相互融汇贯通,才可能有胆量、有能力去发展和创新这已经相对完整的原生态舞蹈。

  生活中,牧女们习惯用左手捂嘴,这个动作最能体现牧女的生活情态,所以我把这个动作提炼加工,用舞蹈的语言表现出来。在舞蹈《春女》出场的动作中,牧女们左手用宽大的袖口捂着嘴,身体向后仰,右手两边摆动,腰下90度,下腰的时候两肩前后甩动。演员们一出场,观众们就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因为他们从这个动作中就看出了这是表现藏北牧女生活情态的动作,观众看懂了我的用心,说明我这个动作设计师成功了。

    现在,只要编排反映牧区姑娘生活场景的舞蹈,很多艺术家都会采用这个舞蹈语汇,因为这个动作最能够表现牧区姑娘们羞涩却开心的心情和豪爽大气的性格。

    《霍姆斯斯》是我创作的另一个代表作,在内地演出时曾被译为《西藏红》。“霍”是藏族牧区一个部落的名称,“姆”在藏语里是女孩的意思,“斯斯”是象声词,就是女孩身上的配饰发出的声响。

   《霍姆斯斯》中也有一个细节是特别设计的——所有女孩的面颊上都画成红色。这可不是高原红,而是爱美的牧区姑娘们自制的防晒霜。牧区的姑娘特别爱美,她们在放牧时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还会擦上防晒霜,所以她们的皮肤很好,很白皙。不在牧区生活或不仔细观察的人很难发现这个细节。

    《霍姆斯斯》中还有一个动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出场的姑娘们右手搭在左肩上,右臂呈三角形挡住脸的下半部,只露出两只大眼睛,同时左手托住右臂,这本是牧区女孩看陌生人的习惯性动作。然后她们慢慢把手臂打开,露出身体和整个脸部,表示女孩不再害羞,之后通过一系列动作完全表现出牧区女孩的活泼、热情、美丽、大方、豪爽、泼辣的形象。这是我在生活积累的经验上进行提炼加工,使这一系列的动作更艺术化、也更完美地表现出来。现在,这个动作也成了展示藏北牧区女孩形象的标准动作,这就是传承与发展的完美结合。

  牧区舞蹈应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很多古老的舞蹈形式都得到了传承,孩子们在民间舞蹈娱乐活动中学习并掌握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舞蹈形式,并一代代传承延续。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改变,很多传统舞蹈被加入了人们所生活的年代的元素,牧区舞蹈就这样传承并发展下来,留给后人的都是舞蹈中的精华部分,形成了一个区域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发展中的牧区舞蹈要贴近时代,反映时代生活

    社会在前进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舞蹈是生活的直接体现,传统舞蹈不创新就会落后于生活,这就需要舞蹈编导们去创新,去完善。

    传统古老的牧区舞蹈有其独具魅力的特点和特色,但这种特点和特色不应该一成不变,新时代的生活元素应该融入其中,以便真实地反映时代生活,这才是牧区舞蹈经久不衰的秘诀。

第五篇: 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

  摘要: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民族服饰和气候使得藏族人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藏族民间舞蹈在藏族文化中占有较重的地位,藏族舞蹈对于藏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藏族民间舞蹈中,屈伸动律拥有很多形式,不同地区的藏族民间舞蹈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屈伸动律也会随着不同区域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本文从屈伸动律的种类和运用上阐述了藏族舞蹈中独特的屈伸动律。这种独特的藏族屈伸动律也极大的影响了藏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屈伸动律;膝关节;艺术价值

  一、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一)由速度决定的柔动律

  藏族民间舞蹈中,女性舞者通常都会呈现出自然优美的感觉。拥有典雅的上身舞蹈动作是藏族女性舞者为之荣耀的事,那种柔美的感觉让人不能移开视线。柔动律的主要动作特点是柔(柔韧),主要体现在肢体运动的自然摆动、连贯柔美,速度轻缓[1]。例如藏族弦子舞蹈是以优美抒情为主要特点,它的所有舞蹈动作都贯穿着柔和的动作。而构成这一动律特色主要是由腰部、膝部和肩部带动着手臂摇摆,舞步转换等动律。舞者用身体的韵律来表达舞蹈的思想和情感,体现神韵之美。柔软是对所有民间舞蹈表演者的最基本要求,它不仅仅包含表演者身姿柔软,也要求跳跃时身体轻盈如柔软的丝带,做舞蹈动作时柔软如初春柳枝,表演者的每个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优美。总之所有的动作柔美、速度轻缓,以速度控制肢体达到柔的效果。柔软动律是表演者对舞蹈情感的抒发,也是对舞蹈人物情绪的表达。

  (二)由速度、力道和幅度决定的屈伸动律

  藏族民间舞蹈对于屈伸动律的标准是非常严苛的。根据屈伸速度的快慢,力道的大小和幅度的不同来呈现不同的屈伸动律。膝部的屈伸动律是整个舞蹈节奏的关键因素,随着舞蹈音乐的节奏,膝、腕、腰三个部位的配合摆动。以上动作协调进行会促成舞者身体进行有节奏的轻微晃动,这个晃动则是藏族民间舞蹈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舞者对于速度、力道和幅度的控制决定着屈伸动律的动作特点。屈动结合的舞蹈动作始终是藏族民间舞蹈最常见的动律形式。

  (三)由频率决定的颤动律

  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动律多种多样,因此对动律的掌握是最基本的。藏族民间舞蹈动作中,颤动律着重要求在膝盖上有连绵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2]。例如藏族弦子舞蹈,其中最常用到的'柔颤“动律.

第六篇: 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如汉族的《秧歌》、藏族的《锅庄》、壮族的《蟆拐舞》、苗族的《芦笙舞》、满族的《太平鼓舞》、彝族的《阿细跳跃》等。这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舞蹈形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但是受现代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人们生活条件和审美观念发生改变,民族民间舞蹈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人文环境和文化土壤受到前所未有的消解,许多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濒于流失和消亡。在当前如何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加强立法,落实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政策

  在立法方面,我国先后制定了《著作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正在起草或将要颁布的法律法规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等。从这些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已有了初步的立法保障体系。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政策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制度层面。为此,一是要增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立法保护意识,真抓实干地落实文化强国战略。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沉淀而来,来之不易,一旦失去难以再重新恢复。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性,在立法上适当超前进行保护。二是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的实施细节,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三是尽快通过正在起草或审议的法律议案,及时完成法律程序,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推陈出新,拓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和途径。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途径不断受到侵扰,甚至阻断,而新的途径尚在摸索形成之中。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阶段,如果不主动迎接外来挑战,积极拓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途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就可能因为缺乏发展环境而失传。

  加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传统途径建设。每个民族成员从出生起就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掌握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风格与韵味,成为参与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者,同时也是其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能切身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准确掌握民间舞蹈的特点与技艺,是民间舞蹈艺术正宗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首先要对这些民族及其生活的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熟悉或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成员,需要正确引导,在物质上予以支持、在精神上予以鼓励,切实保证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带领群众从事舞蹈艺术生活和工作。对民族生活的环境进行保护,大力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形态,鼓励民族地区从事本民族文化艺术活动,防止强势文化的强行入侵。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采用各种手段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传承与发展。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迅猛,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已经普及百姓家庭。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舞蹈艺术,需要组织普查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把民间舞蹈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加强宣传,通过专题汇报、现场表演、建立网站、印发宣传手册、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吸引更多民众参与民间舞蹈,在丰富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品牌创建为依托、以旅游开发为平台,挖掘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市场价值。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产品是民风民俗的载体,是特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反过来,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也为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加大投入,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传承与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对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此,政府需要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为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经费保障。要加大对学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学校是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最好阵地,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应该加大对学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教学和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与普及优秀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逐步使民间舞蹈艺术进学校、进课堂,让更多的人接受民间舞蹈艺术的熏陶。倡导在学校中成立民间舞蹈艺术兴趣班,建立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骨干队伍,促进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研究。要加大对舞蹈艺术民间艺人的支持。建立健全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人扶助机制,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舞蹈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相互传授,使民族民间舞蹈“口传身授”后继有人。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舞蹈艺术,积极创造民间舞蹈艺术作品,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提供资助,培养下一代传承人。

热门标签: 舞蹈剧目赏析 舞蹈剧目《渴望》赏析
《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范文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范文六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