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论文

时间:2019-05-30 历史解读 点击:

【www.shhhjz.cn--历史解读】

  一、鄂西地区茶叶历史悠久

  鄂西土家族人喜喝茶与地形、气候有一定关联。鄂西地区崇山峻岭,其气多暖,夏季暑湿热。史载“居高山者,寒多暑少,盛夏被不脱棉,晨夕必烘于炕。”“山中清晨,必有瘴气,非雾非云,弥漫山谷,开早则,开迟则晴,四季占之不爽。”(卷28《风俗志》,P468)因此喝茶可以去瘴泄火。比如《鹤峰州志》云:“留驾司神仙茶园二处,所产者,味极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卷7《物产》,P483)《来凤县志》云:土人居“丛崖幽谷中,水泉冷冽,岚瘴郁然,非辛热不足以温胃健脾也,故群然资之。”(卷28《风俗志》,P464)说明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人或许最开始将茶叶作为药引,用来去湿热、治疾病,后逐渐发展,演化成为生活中的保健饮品,藉以养生护脾。而这一转变,也使得茶叶渗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家庭的一种消费品,也使得鄂西土家族地区的茶史茶文化延续不绝。

  二、鄂西地区与茶有关的地名繁多

  地名是人们赋予特定地理空间的专有名称,常常是由生息于此的土著民族以自己的语言来命名,是一地文化的象征,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同时,地名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个民族迁走之后,地名往往被保留;甚至于在新迁徙的地方,也以原来的地名来命名。而在鄂西地区,许多地名都与茶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地名。翻阅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地名志,笔者发现,各个县、市均有与茶有关的地名,比如《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中,鹤峰的各个乡镇均有茶地名分布,总数多达31处。《来风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同样如此,下辖的各个乡镇、公社随处可见与茶有关的地名,总数多达22处。其他各县与茶有关的地名也不少,比如咸丰县有23处,宣恩县有47处,巴东县有20处,长阳县有17处。

  可见茶地名是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一个普遍文化现象。纵观这些茶地名,发现其中有一些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类:一是表示茶叶生长的环境,比如“茶园坡”、“茶子坡”、“茶桩坡”这类。“茶园坡,此山坡上辟有大片茶园,故名”。(P160)“茶园坡,此坡茶树多而名”。(P68)“茶园坡,在石梁司,一在石板坡,距城一百一十里,产茶,味美。”(P415)表明茶叶长在深山间,地形多为山坡,与鄂西山区的地形条件十分吻合。但不仅山区种植茶叶,在鄂西的坪坝、河湾边、山坳口等许多地形条件下,都有茶树生长。“野茶坪”、“茶院坪”、“茶园坝”等地名表示茶叶在坪坝地区有生长,甚至还有野生茶树存在;“茶园沟”、“茶树坳”、“茶园醕”等地名表示在低洼的山沟、沟壑以及山坳上都有茶树生长。“茶园醕,此地茶树密集成园,故名”。(P131)无论是在山地,还是沟壑间、坪坝处,鄂西地区遍种茶树。二是直接表明该地产茶,茶叶是当地一项主要支柱,所以“茶园”、“小茶园”、“茶园山”这类的地名,在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各个县、市均有分布。三是因生长茶树而得名,比如“茶寮”、“上爱茶峒”、“大茶娅”、“茶林坡”等,“村附近坡上长有油茶树,现已成林,故名茶林坡。”(P146)四是反映茶叶销售和买卖情况,如“茶店子”,就是解放前商人收购红茶的地方;“油茶铺,因以前此地有一个小铺子,专卖油茶汤,故名”(P47)“茶庄,盛产茶叶,过去有外地商人于此地设收购庄号,得名茶庄”(P368)。五是表明行政区划单位,比如“老茶口”,是“老茶大队公社驻地,地处两溪交叉处,原名老岔口,后因此地出产油茶,故人们又称为老茶口”。(P38)比如“茶园大队,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茶园八大队,1975年以管委会驻地板茶园更名为茶园大队。”(P28)六是因与茶有关的故事传说而得名,比如“茶时到虎”。“传说古时,某年正月的一天,村民吃过饭,正集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突然跑来一只老虎,村民吓得关门闭户,故名茶时到虎”。(P79)七是以产茶知名之家而命名,比如“伍家茶园”、“神仙茶园”这类地名。与茶有关的地名,不仅仅只是这些包含“茶”字的地名,还有一类不含“茶”字,却也与茶有关。比如“方家沟”、“岩蜂窝”、“姚家坡”、“杨家湾”等地名,该地的主要特产均有油茶、茶叶。这一类茶地名就太多了,其存在也间接证明了鄂西地区茶叶种植历史的悠久和该地区普遍制茶,以茶为特色的风俗。从这些茶地名的来源看,鄂西地区不仅有野生茶树,各地普遍种茶、售茶、饮茶,并且,与茶有关的故事也以地名的形式得以保存。

  三、鄂西地区与茶有关的故事丰富

  以茶为特色的风俗,在鄂西土家族地区,还表现为与茶有关的故事丰富多样。比如宣恩伍家台的“贡茶”,就有一段故事。“相传乾隆帝爱喝茶,并言‘君不可一日无茶’,于是地方官吏纷纷寻访好茶进贡。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举人刘某时任宣恩知县。听说伍家台的茶叶不错,便令地方官吏选些上乘的给他来品尝。在县衙,他令人打来白鹤井的水为他冲泡,果然汤色碧绿,香味四溢。……于是向皇帝禀告。第二年年初,皇帝令茶官千里迢迢赶到施南府,亲临宣恩伍家台督办茶叶,那时就属伍冒臣茶艺最好,所以制成白毛贡茶,献给皇帝后,龙颜大喜,夸个不停。并御笔写下‘皇恩宠赐’四个大字,令人制成金子匾,由地方官送到伍冒臣家,供在中堂上。”(P78)从此,伍氏茶叶名扬四方,得名“贡茶”。此匾至今仍珍藏在宣恩县博物馆内。至于泡茶所用的白鹤井水,则又有另一个故事流传,它与鹤峰的得名密切相关。“很久以前,容阳土司境内有一口龙井,是东海龙王属下的一条被贬青龙所幻化,用此井水所泡茶叶格外清甜,香飘四溢。香气飘到武当山,太乙真人命弟子白鹤童儿寻访香茶,学会这做茶的手艺。白鹤童儿化作年轻后生,追寻踪迹到了容阳土司境地,拜当地茶农向长生为师,学习制茶工艺,深得师傅真传,名声越来越大,传到土司那里,土司命覃疤子查看,这覃疤子为人阴险,便故意坑害白鹤,要他为土司制作一碗能飘出白鹤的茶,白鹤施法办妥,躲过一劫。

  覃疤子不甘心,又故意刁难,说服土司强娶向长生之女茶姑,但白鹤与茶姑早已钟意相爱,土司令人抢婚,两人一起跳下龙井,化作两只白鹤飞上了天,回到武当山,在太乙真人身旁奉茶。此后那口龙井便改名为白鹤井,容阳也因此改名为鹤峰。”民间因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白鹤井的水,容美司的茶”。这样与茶有关的民间传说还有很多,比如利川所产的“雾洞茶”,被认为是明朝皇帝所赞誉过的好茶,有明成祖朱棣题诗为证:“此茶生来出雾洞,弟兄结拜在虚空,今夜茗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忠”。恩施的“玉露茶”据说因清康熙年间,芭蕉黄连溪的兰姓茶商所创制,他所制的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所泡的茶香鲜味美,毫白如玉,格外显露,因此得名“玉露”。(P487)茶的故事传说,一方面展现了土家族人制茶手艺的高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产茶的历史。鄂西地区的土家人种茶、制茶、爱茶、饮茶,代代相传,形成了后来四道茶、民歌“六口茶”等许多新的茶艺、茶文化,至今存留。数据源自笔者对《湖北省宣恩县地名志》(宣恩县地名办公室,1983年)、《湖北省咸丰县地名志》(咸丰县地名办公室,1984年)、《湖北省巴东县地名志》(巴东县地名领导小组,1983年)、《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办公室刊印,1982年)、《来凤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湖北省来风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办公室编,1983年)、《长阳县地名志》(湖北省长阳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82年)的统计。

热门标签:
《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论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