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随笔

时间:2019-07-13 热点推荐 点击:

【www.shhhjz.cn--热点推荐】

  读书干什么

  皇上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宫殿华屋不属于书生。

  皇上还说“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何曾有书生份,颜如玉更不靠谱。

  分明是皇帝老儿弄个《励学篇》糊弄书生,赵宋的天下就不是读书读出来的,他岂能不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故事!皇上要的是听话的书生,书生迷恋的是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感觉,于是一个诱人的谎言便流传了千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了万千书生苦苦的追求。

  孤独的河流

  想来许是石器时代交通不便,人常常被困于洞穴,无聊时便顺手捡起块石头或是其他的什么玩艺儿在岩壁乱画起来,于是平时所思所愿便成了由抽象线条构成的图形留了下来。而这种无聊时的度日方式,不仅满足了人的创作欲和宣泄欲,更开辟人与人交流的新通道。渐渐地,内容的丰富化和形式的抽象化使象形文字出现并逐步发展,人类的思想也有了载体。

  人的愿望大体也就两类,一类基本为了生命的延续,所谓形而下者。一类基本为了精神的不朽,所谓形而上者。前者大体导致了技艺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后者大体见诸于历史的演进。

  “文王拘而演周易”,我们的祖先大多崇高,即使是摊上了生死难料的大事仍不忘形而上的追求。数千年来中国寥若晨星的思想家们不是被全民神化(如老子),就是被皇家圣化(如孔子),神圣化的思想家总是在忙不迭地教化生民,根本不屑于摆弄那些形而下的玩艺儿。于是,中华文明史被简化成了一部人文史,《墨经》被胸有大志的儒生们弃之如敝屣,《青囊经》随华陀消逝,《广陵散》和嵇康同去,万里长城只剩下秦始皇和孟姜女,京杭大运河只见隋炀帝的荒淫却鲜有人知白英的存在……

  春秋后,在一群志向远大的书生推动下,如墨子那样更重形而下的人和著作就日渐式微。热衷宣讲自己思想的书生们最终惹得秦始皇怒从心头起,干出件焚书坑儒的骇人勾当。但备受打击的儒家在汉代又找回了面子,只是后来的儒生们总是在汉宣帝严厉警告太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一事上选择性失忆了。

  汉后,儒家貌似日益盛大,只是大多不过是对先哲的穿凿或是附庸。中华本该有的坚船利炮于是在奇技淫巧的斥责声中变成了别人的利器,读书也变成了悬梁刺股的发奋,多彩的文明,变成了一条儒学的孤独河流。

  静水流深

  获得了至尊地位的学说常常就是陷入困境的学说,为了至尊的地位,缤纷的世界常常被硬纳入某种体系,古典力学、地心说都干过这样的事,“天不变道亦不变”只不过是这种荒唐的另一个版本。为了诠释圣贤的正确,不得不费尽心机解释各种现象,煌煌中华文明似乎都灿烂在现象学与方法论上了,对现象的醉心则让各种经典著述中充斥着诸多相互矛盾的警句。

  荀子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孟子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苏东坡叹“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中庸》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陶渊明却偏偏“好读书,不求甚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乐记》却指“灭天理而穷人欲者”是诸恶之源,到了朱熹自然要“存天理,灭人欲”。孔子倡导学习,可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既然人能生而知之,又何必费劲去学?

  学,还是不学?万一你就是那个生而知之,岂不是要从“上”坠入“次”?万一你所读的正是要纵私欲岂不要贻害苍生?读书即不能为你取得华屋殿堂,又不能为你带来绝色佳人,那“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苦读的宿命?

  何必纠结,“刘项原来不读书”何以号令群雄?孔子、苏格拉底、马克思、、牛顿、因斯坦、薛定谔哪个不是读书人?

  何必将读书看得那般神圣,孔乙已不是也会读书?

  何必一心只读圣贤书,哪本圣贤书是终极真理?

  一汪浅水难免干涸,但汇入众溪的碧潭一旦水溢便会是不竭的飞瀑流泉。我们当然可以为了崇高、神圣和远大目标而读书,难道我们就不能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的方式,当成心灵与思想的交流?学问和知识难道只有炫耀的功能?

热门标签: 静水流深典故出处 静水流深的意思
《静水流深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静水流深随笔.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